五塔寺地區位于北下關街道,地處長河北岸,西鄰2022年北京冬奧首體場館群,北靠中國氣象局園區,因為創建于明朝永樂年間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五塔寺坐落于此而得名。
五塔寺的原名是“真覺寺”,位于海淀區西直門外白石橋以東長河北岸,寺內高石臺上有五座小型石塔,五塔寺金剛寶座塔是印度佛陀伽耶精舍(釋迦牟尼得道處迦耶山寺所建的紀念塔)形式的佛塔。在我國同類的十余座塔中五塔寺金剛寶座塔的年代較早,樣式最秀美,堪稱為明代建筑和石雕藝術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外文化結合的典范。
據史書記載,明永樂初年,印度僧人班迪達自西域來京,向明成祖朱棣呈獻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佛陀伽耶塔”即金剛寶座的規式。明成祖與他談經論法十分投機,封他為大國師,授予金印,并賜地于西關(今西直門)外長河(今高梁河)北岸,為之建寺,寺名“真覺”。后又根據這位高僧提供的規式建成了金剛寶座塔,并重修了寺院。建成后的五塔寺前臨長河背倚西山,成為當時京城士人重陽登高、清明踏青的去處。
清王朝建立后,乾隆為給其母做壽曾兩次重修五塔寺。乾隆十六年第一次重修后為避雍正皇帝“胤禛”名諱,改名為“大正覺寺”。乾隆二十六年是當朝皇太后七十大壽,五塔寺作為祝壽的主要場所之一又進行了全面修葺,并請來一千名喇嘛念經,各國使臣都進貢了壽禮,頭戴紅頂花翎的大臣們奔波于殿前塔后……
當時熱鬧繁華的情景被繪制在一幅彩圖中。圖畫再現了五塔寺當年的全貌:南臨長河,南北向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牌樓、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金剛寶座、毗盧殿、后大殿,東西分別列鐘鼓褸、廊廡配殿等大小二百余間旁屋。寺內主要建筑屋頂全部換上黃色琉璃瓦,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金碧輝煌,顯示出皇家寺院的威嚴氣勢。
自清朝后期開始,五塔寺逐漸衰落,到民國初年僅剩一塔兀立于一片瓦礫中。由于無人看管,寶塔的銅質鎏金塔剎多次被盜。迫于無奈,北平市政府于1937年至1938年對五塔寺進行了一些簡單的修繕,增添了院墻、門樓及門樓兩側六間南房。院內圈地30畝。
1949年后,政府部門對這一古老精美的佛教建筑十分重視,多次進行維修,特別是在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使寶塔塔基下沉、后部開裂的情況下,政府于1979年較全面地對古塔進行了修繕,并于1982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寺內還開辟了“金剛寶座塔資料陳列室”和“中國古塔圖片展覽室”等,以供游人觀賞研究。現如今,這里是“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所在地。
博物館以古塔為中心,露天陳列著500余種歷代石刻文物。實際上,博物館按內容及功用大體分為8個陳列區,目前展出的歷代石刻文物500余種,還有近一半的庫藏歷代石刻,所以,博物館實際上有千余種珍貴石刻。
這里有珍貴的北朝造像,也有藝術水平極高的金元石雕,還有唐代以后歷代墓志,如北京現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漢故幽州書佐秦君之神道》柱及石闕構件,納蘭性德夫人盧氏的墓志《治晉齋》、《敬得堂》等名家書法石刻……可以說,這里薈萃了北京石刻藝術精華。
漫步五塔寺,四處可見石刻,有從老百姓家收集來的石甕,有被遺棄了的駝碑赑屃,有墓地神道兩旁的石獸,有守墓的翁仲,各式各樣的石龍等等。這些石刻散落在寺廟里,滿院都是,走入其中,真像走進了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