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制于交通物流的不便和資源的匱乏,近年來建筑師們在鄉建中開始廣泛利用當地的材料,這樣不僅解決了運輸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呼應了當地的文化。本文將通過淺析一系列此類項目,來探討當地材料在鄉建項目中的運用,以及傳統材料諸如瓦片,金屬,石材,竹子,柴火棒,木材,夯土和磚是如何在鄉建中發揮它們的二次生命的。
瓦片再塑被拆遷的村莊
由尌林建筑所設計的浙江武義梁家山清嘯山居民宿,全方位就地取材,使用了從拆遷村落中回收的毛石砌塊、竹子、老石板、老木板,以及水磨石,來解決交通不便和資源匱乏,這類鄉村營造存在特有的限制性因素。尌林建筑事務所也將當地特有的建造工藝融入進了設計中。建筑師和當地的工匠對老舊磚瓦精挑細選,從而構成了新建筑的墻。經過對場地的仔細調研,建筑師仔細規劃了每一片磚瓦的品質,形狀和堆砌的方式,確保在結構和美學上,新與舊得到交融和統一。
同時,回收當地廢棄材料這一手法也節約了建材的運輸成本,讓老材料擁有新功能。當建筑師選擇了當地村民所熟悉的材料時,他/她也就賦予了這座建筑通達古今的能力。鄉村的記憶,以及對當地工藝的致敬得以在新建筑中繼續流淌。
共享單車的第二次生命
近年來,基于節約資源、讓綠色出行回歸的理念,共享單車漸漸走進國人的生活,并為人們的出行帶來無數便捷。然而,在無節制的商業化運作下,數以萬計的共享單車在使用后并沒有得到有秩序的歸還,而是被棄之郊外,久而久之成為了一個個披著工業金屬外殼的怪物。共享單車從一開始健康的狀態,被人們逐步肆意堆放,形成了一個耗費了大量的工業原料、侵占掉稀缺的城市公共空間,的“巨型工業墳場”。
羅宇杰工作室,從居住在城市里的設計師角度出發,為這一難題提供了一個富有童趣的解決辦法。設計師們將廢棄的共享單車重新回收改裝,組裝成了一個移動式兒童小型儲物車,名為“共享瓢蟲”。廢棄的金屬以及汽車鐵片,被重新焊接整合,設計師充滿想象力和趣味的手法,生動地將城市工業垃圾變廢為寶,為“共享經濟”的未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腳手架撐起中國鄉村記憶
腳手架,作為另一種建筑工程中的常見工業材料,在傅英斌工作室的石城子中國農民村豐收節臨時系列設施設計中,也得到了新的生命。由于時間緊迫,預算有限,業主要求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少的經費做出設計。經過仔細討論,設計師一致決定將腳手架作為滿足以上條件的最佳原材料。雖然僅僅用了一周時間進行搭建,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卻十分驚艷。
作為最典型的可重復利用材料,腳手架構件標準化,形式變化多樣,搭建也極其便捷。設計師根據腳手架租賃站現有鋼管規格,設計了一套腳手架展廊模塊,滿足了快速快速搭建而不對現有環境造成任何影響的要求。另外,建筑師選用了腳手架安全網作為展廊的遮陽與裝飾材料,腳手架安全網色彩艷麗,且輕盈透明,與腳手架展廊相結合呈現出一種朦朧飄逸的獨特美學效果。安全網有固定的尺寸,腳手架的搭建再根據安全網的尺寸進行調整,在現場采用了尼龍塑料綁扎帶完成安全網與腳手架的鏈接,實現了快速安裝。
集裝箱預制板提供全新住宅模式
除了回收的廢棄共享單車和腳手架,集裝箱的預制面板也為資源二次利用和現場快速組裝提供了新型有效辦法。由眾建筑設計的湖邊插件塔,使用預制工藝,既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施工效率。整個建筑圍護采用插件面板系統,與主體鋼結構分開建造。模塊化的插件面板使得建筑物在使用壽命期間實現最大的靈活性。連接面板的偏心鎖被集成到面板中,無需熟練人員或復雜工具即可手動安裝。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個建筑物可以根據需要擴展或遷移,而不會影響其余部分。這種靈活性大大擴展了建筑物的可用性,同時降低了未來裝修的成本。湖邊插件塔為新區提供了一種住宅開發的全新模式,建筑物充分融入自然環境,而破壞極小。
除了回收利用工業廢料,建筑師也從自然中收集材料。諸如石材,竹子,柴火棒,木材和夯土都在建筑中有廣泛運用。
回收石材連接社區文脈和旅人
由標準營造+Embaixada設計的雅魯藏布江小碼頭,和何崴工作室設計的石窩劇場,都選擇了利用當地的石材作為連接人與場地的首要材料。在雅魯藏布江小碼頭項目中,從墻面到坡道的地面,建筑師皆取材自附近的石頭,墻體的砌筑全部由當地工匠采用他們熟悉的方式完成,室外和室內都統一采用粗糙的石墻;門窗和室內的天花、地面自然是用當地松木用當地的方式在現場加工的。盡管小碼頭地處偏僻,位于全國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脫縣,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入口,卻用冰冷的石材作為連接當地文脈和外來旅客之間的橋梁。
相比之下,何崴工作室設計的石窩劇場選擇了一種更為原生態自然的設計手法來保護自然場地,并嘗試在人與自然之間建立對話。建筑師受到古希臘劇場的靈感啟發,堅信石壁本身就是觀演最重要的內容,它不僅是舞臺背景,也是演出者本身,石壁的存在決定了整個劇場的性格和氣氛,是空間的起點。于是,場地中原有石壁被完整的保留,不做任何處理,成為劇場的背景墻。石壁因為開采石料形成弧形,使其具有很好的聲學效果。
竹林劇場重拾古代文人的傳統儀式感
竹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征,其高潔韌性在古代詩歌中被廣泛地歌頌傳唱。DnA建筑事務所,由此在材料上受到啟發,在浙西南山地村落橫坑村建造了一間竹林劇場?;跈M坑村周邊竹資源豐富,取材自當地的毛竹林,既促進了當地農產業的發展,又可以給當地文化和旅游提供良好資源。結合毛竹的天然屬性,在竹林深處的較平坦的場地上,建筑師把四周的毛竹有秩序的下拉,圍合出類似穹頂的狀態,這里便形成了一個可供人們活動的場地。人們在這里暢游嬉戲,在竹林劇院中仿佛穿越時光,體驗了古代“竹林七賢”的雅興。
柴火棒引領人們進入冥想空間
除了竹子,建筑師還在鄉建中嘗試利用柴火棍木條來提升空間品質的自然性。李曉東工作室設計的籬苑書屋,坐落于北京懷柔郊區的一個小村落內。距離北京繁忙的城市生活只有兩個小時的車程。設計師選址在中心附近5分鐘路程的山上,為專門前去閱讀室的人們,用柴火棍搭建了一個一個冥想靜思的清境。
經過對村莊材料的細致考察,設計師發現發現每家每戶都大量堆積著來自當地的柴火棍。當地人常年采集它們來取暖燒飯。因此,設計師決定用這一沒有經過處理的尋常材料來為建筑創造一個不同尋常的,卻又極易接近的表面,通過就地取材將這座建筑和自然環境融合到了一起。
舊木材新用讓古村煥新意
正如竹子和柴火棍,木材在鄉建中也擔任了傳統材料回收利用的重要角色。SUP素樸建筑工作室的奇峰村史館選用木材來更新古村的隊尾,將老古董賦予了新的生機。這間兩層的隊屋曾經是奇峰村生產大隊的公共用房。雖然年久失修,但在雜物的間隙中,仍能看到木柱底部考究的石柱礎,也能在瓦片漏光的二樓,近距離觀察到木屋架中清晰的榫卯木作。這些榫卯木構,應該是當年本地工匠的杰作,直白而樸實。木梁、木椽子,還留著加工前樹干的曲線輪廓,榫孔卯頭雖然看起來雕刻得隨意、沒有裝飾,卻也合乎木作原理。鑒于多數榫孔都未糟朽損壞,仍可堪用,建筑師認為,適度的改造和整修隊屋,讓其服務于村里的現代生活,是對古村的尊敬,化古意為新意,此為“無建斯建”。
夯土為傳統合院民居塑形
由土上建筑工作室所設計的馬岔村民活動中心,位于甘肅省會寧縣馬岔村,屬于干旱的黃土高原溝壑區。村里日常飲用及灌溉用水極度匱乏,但土資源卻很豐富。當地的傳統民居多以生土為主要建材。建造工藝基本為土磚砌筑,傳統夯土,草泥,配以木結構屋架。建筑師將村民活動中心的選址位于一個大約呈20°度左右的退臺式山坡上。在空間組合方式上,建筑師借鑒了當地民居傳統的合院形式,并盡量結合基地的退臺現況,將四個夯土房子設置在不同標高,圍合出一個三合院,開口面向東側的山谷。所有的建造用土完全在現場采取,取土過程本身也是對原場地的修繕。建筑師希望這幾個土房子就像在地里生長出來的土塊,可以自然地融入到當地的空間景觀之中。
空心磚為中國鄉建提供新型祈福形式
由傅英斌工作室操刀設計的太陽鄉財神廟位于霍山縣安徽大別山深處主峰白馬尖的核心景區。為了服務旅游,政府原本委托建筑師設計的此處的廣場和停車場,當場地平整完畢只剩下,此處財神廟待拆除,經過調研,此廟在當地群眾中的信仰文化引起了建筑師的興趣,從而決定說服甲方重建此廟,既是延續民間信仰,也能為游客提供一處有趣的互動設施。因為當地居民在財神廟祈福時候除了燃香,通常還要燃放爆竹,燃燒松枝和紙錢等習慣,政府考慮山林防火及環境污染,希望建筑師能在設計中對村民祈福行為進行引導。傅英斌工作室通過設計空間磚,將其轉化成了新的祈福設施,人們把祈福語言寫在紅紙上,然后卷起來插到墻上的空心磚孔里。隨著時間的推移,墻上的磚孔會被紅紙慢慢填滿,建筑與使用者發生了緊密的聯系并有了生長的過程,建筑本身也與活動和信仰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總體來看,傳統材料在鄉建中得到了當代新的運用,這不僅是對古老失落傳統和鄉村記憶的致敬和沿襲,也將人們的現代生活注入了現存的鄉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