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在湖州市安吉縣考察時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強調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一時增長,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買不到綠水青山。
這一關于“兩山”關系的科學論斷,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論述的重要內容,深刻揭示出了一個帶有根本性的發展規律,精辟概括了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包含著尊重自然、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理念和發展理念,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展示出長遠的戰略眼光。
在這樣的發展理念指導下,浙江率先拉開了“建設美麗鄉村”的序幕。10年來,浙江幾屆班子一張藍圖繪到底,大力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大力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突出成效。浙江的經驗集中體現了建設美麗鄉村、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是下一步在全國推開和深化美麗鄉村建設的寶貴財富。
一、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設美麗鄉村、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強調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要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民建設幸福家園。強調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的建設路子,注意鄉土味道,體現農村特點,記得住鄉愁,留得住綠水青山。強調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鄉村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要保留鄉村風貌,堅持傳承文化。
強調搞新農村建設要注意生態環境保護,因地制宜搞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盡快改變農村臟亂差狀況,給農民一個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述,飽含對農村和農民的深情,不僅為建設美麗鄉村、美麗中國指明了方向,也為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
美麗鄉村是小康社會在農村的具象化表達,是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凝練概括。建設美麗鄉村,是黨中央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舉措,是在農村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總抓手。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對于順應農民期盼、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對于提高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對于億萬農民實現全面小康,享受美的環境、養成良好美德、過上美好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各地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大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農村環境治理取得初步成效,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有效改善,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得到提升,在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維護農村和諧穩定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要看到,對照建設美麗鄉村的要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還面臨不少挑戰、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數億農民進城務工,農村空心化現象突出,一些地方的農村正在變成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
比如,農村環境治理面臨巨大壓力,一些地方村容村貌臟亂差,一些污染企業向農村轉移,面源污染、土壤污染、飲水安全等問題還普遍存在。比如,農村社會風氣有待改善,一些地方誠信缺失、厚葬薄養、鋪張攀比等現象突出,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黃賭毒、非法宗教活動有所滋長。比如,農村文化建設相對滯后,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總量、質量、結構還不能滿足群眾需求。對這些問題,必須高度重視,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創新方式方法,切實有效地加以解決。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根本任務,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堅持以人為本、重在建設,培養新型農民、建設文明鄉風,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加快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化文明村鎮創建活動,以精神文明建設的新成就扮靚美麗鄉村、美麗中國。
二、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地生根,努力使鄉風民風美起來
核心價值觀是最持久最深層的精神力量。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關鍵是聯系農村實際,落實好《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行動方案》,深入持久開展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精心設計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主題實踐活動,在貫穿結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
1.培育新型農民。沒有新型農民,就沒有美麗鄉村。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具有較高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新型農民。要在農民群眾中深入淺出地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夢宣傳教育,開展法治意識、國家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宣傳教育,開展形勢政策宣傳教育,引導農民群眾聽黨話跟黨走。當前,我國城鄉利益格局深刻調整,農村社會結構深刻變動,農民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做好農民群眾的思想工作尤為重要。
要深入宣傳中央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優化農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民增收等重要舉措,把黨和政府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講清楚。要密切圍繞土地流轉、農產品價格、農民工權益、征地拆遷、合作醫療等農民群眾關心關切的問題,把對群眾的利益安排講明白,解疑釋惑、疏導情緒,增強信心、凝聚共識。要廣泛開展科學知識、實用技術、職業技能培訓,引導農民群眾樹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觀念,提高創業本領和致富能力。

2.培育優良家風。中華民族歷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的典故世代相傳、流芳千古。近年來,我們把家風建設擺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位置來抓,推動文明家庭建設,效果很好,取得了共識共鳴。要適應農村家庭組織、家庭結構的深刻變化,切實加強農村家庭文明建設,廣泛開展誠信教育、孝敬教育、勤勞節儉教育,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讓核心價值觀在家庭里生根、在親情中升華。
廣泛開展弘揚“好家風好家訓”活動,講好家風故事,傳播治家格言,以良好的家風帶動鄉風民風。文明戶是文明村鎮創建的基礎,要圍繞勤勞致富、崇德向善、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等內容,深入開展“星級文明農戶”、“五好文明家庭”創建活動,開展尋找“最美家庭”活動,開展好媳婦、好公婆、好妯娌評選活動,激發農民榮譽感上進心,引導農民群眾向上向善。
3.培育文明鄉風。幾千年來,淳樸敦厚的鄉風一直備受推崇,孕育了農村敦親睦鄰、融洽祥和的生活氛圍。要發揮傳統文化在農村底蘊深厚、流傳久遠的優勢,充分運用村規家訓、牌匾楹聯、俗語格言等鄉風教化資源,使優秀的傳統鮮活起來,潛移默化影響農民群眾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廣泛發動村民按照核心價值觀要求,制定完善鄉規民約,鮮明正確價值導向,使農民群眾內心有尺度、行為有準則。
廣泛開展鄉風評議活動,充分發揮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協會等群眾組織的作用,促進移風易俗,用民間輿論的力量引導農民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廣泛開展農村志愿服務活動,以農村社區為依托,以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為重點,把志愿服務做到村村寨寨、做進家家戶戶,營造你幫我、我幫你的良好風尚。培育文明鄉風,既需要正面引導,也需要依法治理。要下力氣整治農村黃賭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突出問題,打擊黑惡勢力和涉農犯罪,激濁揚清、抑惡揚善,把不良風氣壓下去,把新風正氣樹起來。
4.培育新鄉賢文化。鄉賢文化根植鄉土、貼近農民,蘊含著愛國愛鄉、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力量。要繼承和弘揚有益于當代的鄉賢文化,從中提煉出符合當今時代需要的思想精華,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培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與美麗鄉村建設相適應的新鄉賢文化。從現實情況看,農村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是農村改革發展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在當地有著較高的威望和影響,日益成為“新鄉賢”的主體。要發揮這些人的示范引領作用,用他們的嘉言懿行垂范鄉里,涵育文明鄉風。要以鄉情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界成功人士回鄉支持農村建設,用他們學識專長、創業經驗反哺桑梓,支持家鄉發展,建設美麗鄉村。
三、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努力使人居環境美起來
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村容村貌既直觀反映農村文明程度,也是美麗鄉村的外在表現。改革開放之初,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一開始就是從整臟治亂、改善環境入手的,產生了良好社會效果。現在,建設美麗鄉村,也要從改善農村環境抓起,讓農民群眾短時期內看到身邊變化、享受到良好人居環境,激發投身美麗鄉村建設的內在動力。
1.堅持規劃先行,讓田園風光、農家情趣永駐鄉間。好的村莊規劃,是凝固的藝術、歷史的畫卷。建設美麗鄉村,要堅持規劃先行,從各地的實際出發,通過精心的規劃設計,切實提高村莊布局水平、村落規劃水平和民居設計水平,避免把村莊建成“夾皮溝”,把村落建成“軍營式”,把民居建成“火柴盒”。農村就是要像農村,規劃建設村莊,要依山就勢、傍河就景、錯落有致,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體現生態田園風光。
民居的外在風貌要有地域和民族特色,彰顯農村蓬勃生機,內部功能要現代實用,有利于群眾享受現代文明生活。有條件的地方,民居設計要前庭后院,建設“微田園”,既滿足群眾發展種養副業的需要,又彰顯雞犬之聲相聞的農家情趣。農村規劃建設要做到“產村相融”,與產業發展相配套,村莊布局、村落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民居功能設計等方面,都要有利于發展生產,提高農村的承載能力、服務能力和發展能力,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2.整治臟亂差,建干凈整潔、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環境臟亂差,是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也是阻礙農村發展的一大瓶頸。建設美麗鄉村,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治理環境,整治臟亂差、建設潔齊美。要大力開展鄉村清潔工程,從垃圾治理抓起,因地制宜建立和推廣農村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鄉(鎮)運輸、縣處理”的模式,建立村莊保潔隊伍,推進城鄉環衛工作一體化,努力消除垃圾亂扔、污水亂排、秸稈亂燒等現象。要做好公路、鐵路、江河湖渠沿邊沿線整治,做到無縫對接,覆蓋盲區死角,努力打造村點出彩、沿線美麗、面上潔凈的良好環境。
要深入推進農村改水、改路、改廚、改圈、改廁等工作,引導農民摒棄落后習俗,養成科學健康生活方式,過上現代文明生活。在改善農村環境的同時,要加快農村交通、水利、通訊、電力、電子商務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科技教育、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為農民群眾營造宜居宜業的生產生活條件,讓農民群眾笑意寫在臉上、幸福發自內心,有更多獲得感。
3.加強環境保護,還農村綠水青山、藍天白云。在一些地方的農村,環境污染久治不愈,致使生態越來越脆弱。我們要清醒認識加強農村環境治理、保護綠水青山的緊迫性艱巨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守護自然,加強監管、保持高壓、嚴格執法,下大力氣把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好。要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在廣大農村大力開展環境保護、治理污染和節約資源活動,慎砍樹、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群眾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人人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新風。要將環境治理落實到美麗鄉村建設的全過程,多措并舉、多管齊下,使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讓農民群眾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

四、大力推動農村文化繁榮發展,努力使文化生活美起來
文化惠民是美麗鄉村建設題中應有之義。要把貫徹落實中央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作為剛性要求,統籌農村文化服務設施陣地建設,加大農村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把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
1.在有用、適用、綜合、配套上下功夫,加快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近年來,我們組織實施了一系列農村文化惠民工程,取得重要進展,但農村文化設施分布不均、效益不高、不夠實用的問題還很突出。建好管好用好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要堅持需求導向,優先安排建設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文化設施,把文化惠民項目與農民群眾文化需求更好地對接起來,做到真正有用。
要堅持因地制宜,以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為基礎,結合當地文化特色、消費習慣和接受心理進行建設,做到適合適用。要堅持科學統籌,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在農村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做到綜合利用、共建共享。
要堅持有效銜接,把農村公共文化設施融入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做到統籌規劃、配套建設,確保有錢辦事、有人干事。當前,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辦好幾件實事。一是建好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把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項目整合起來,這樣一綜合,人氣就會旺,利用率就會高,效益就會好,避免浪費和空轉。二是利用國家彩票公益金建設鄉村學校少年宮,為農村孩子搭建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的平臺。三是開展文化扶貧,采取“反彈琵琶”的辦法,與國家扶貧開發攻堅戰略結合起來,推動資金、項目、政策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傾斜。
2.在加大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上下功夫,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廣大農民群眾熱切期盼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群眾“要文化”和我們“送文化”匹配起來,創作更多反映基層群眾生活、鄉土氣息濃郁的作品,開展更多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結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運用好文化進萬家、送歡樂下基層、“心連心”小分隊演出、文藝志愿服務、“結對子、種文化”等平臺載體,把更多優秀的電影、戲曲、圖書、文藝演出送到農民中間。
探索運用政府購買、市場機制、社會捐助等多種形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逐步增加農村文化資源總量,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率。增強農村基層文化的自我發展能力,大力扶持民間文藝社團和業余文化隊伍,發現培養農村基層文藝骨干,充分調動農民自辦文化的積極性,建設農民身邊不走的文化隊伍。
3.在傳承鄉村文明、鄉土文化上下功夫,留住鄉韻、記住鄉愁。鄉韻鄉愁是割不斷的情感紐帶,是抹不去的成長記憶。建設美麗鄉村,要留得住鄉韻、記得住鄉愁,保留文化形態、保存文化基因,守護住我們的文化根脈,不能名為搞現代化,實際上把老祖宗的好東西弄丟了。
古鎮、古村落、古民居是鄉土文化的物質載體,要保護歷史風貌,避免大拆大建,大力發展有歷史文化記憶和地域民族特色的美麗鄉村。要加強民間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傳承獨特的風格樣式,賦予新的文化內涵,使優秀民間文化活起來、傳下去。地方戲曲藝術植根基層,在民間文化中很有代表性。
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振興戲曲的扶持政策,各地要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推動戲曲藝術傳承發展。節日是鄉韻的集中呈現,也是鄉愁最濃的時刻。要運用好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我們的節日”,組織開展花會、燈會、廟會、歌會、社火等民俗文化活動,讓節日更富人文情懷,讓農村更具情感寄托。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劉奇葆2015年8月14日在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上的講話,發表時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