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聞喜縣裴柏村,稱為“中華宰相村”。《裴氏世譜》統計,裴氏在歷史上曾先后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真可謂“將相接武、公侯一門”。
如今,裴氏后裔遍布世界各地,但無論來自哪里的裴氏,仔細考證他的譜系源流,都是發源于聞喜縣裴柏村,因此故有“天下無二裴”之說。
自秦漢以來,歷六朝而興,至隋唐盛極,裴氏族人繁衍生息,代有英賢。建立在儒家文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基礎上的裴氏家風代代相傳,在家族內部形成了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和鮮明的道德約束力,成為代代相傳的接力棒。不僅良好地促進了裴氏家族的健康發展,也成為當地人文精神的內核。
“中華宰相村”的文化密碼
中華文明,浩浩蕩蕩,俯仰之處,皆是遺存。在眾多文化遺存中,名人故里顯貴府邸是非常重要的現實資本,常看到某地因一位古代名人生長于此,名揚九州,一人火了一方水土,已是天賜造化,而在山西聞喜縣,有一個被稱為“中華宰相村”的裴柏村。祖居于此的裴氏家族源于周秦,盛于隋唐,延續至今2000余年,名人輩出。如此人才井噴的寶地,寰宇神州,別無分號。
1、59階臺階寓意59位宰相
運城聞喜縣裴柏村,甚是好找,古時便倚在官驛道旁,往來通暢絕不閉塞,如今大運公路就鋪設到了村口,不管來自哪里的貴賓朋友,驅車上了大運公路,從聞喜縣城出來,沒有溝溝坎坎的顛簸勞頓,二十來分鐘順順暢暢便能尋到裴柏村。什么時候瞅見村內的赫然題字“宰相村”,方向盤一拐,就進入了盛唐時名滿天下的裴家寶地。以“宰相村”為無形的路引,這個氣魄絕對大。
一進綠樹掩映的裴柏村,是個廣場,有道數十米長的文化墻,一眼就看見村口墻壁赫然寫著斗大3個字“宰相村”,另一邊也是大大的5個字:“天下無二裴”,字有1.5米見方,氣勢非凡,這是由著名書法家董壽平先生書寫,兩排字中間書寫著顧炎武的《裴村記》。裴柏村是有亮出這么大陣勢的底氣的,毛澤東主席在1958年告訴時任山西省委書記的陶魯笳,中國出宰相最多的就是你治下的聞喜縣。
村東頭的最高處建有裴晉公祠,不是派頭十足的府邸模樣,而濃濃地體現著古韻和香火傳承的味道,公祠建在高處,需經59階臺階緩步而上,又顯拜謁先賢的崇敬。59階顯然是有說法的,59階臺階,59位宰相也。裴氏家族“自秦漢以來,歷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極,上下二千年間,名卿賢相,摩肩接踵,輝耀前史,彪炳史冊。”裴氏家族公侯一門,冠裳不絕。正史立傳與載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員,達3000余人。據《裴氏世譜》統計,裴氏家族在歷史上曾先后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節度使、觀察使、防御使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與皇室聯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駙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謂“將相接武、公侯一門”。
祠堂門前空蕩蕩的,緊挨著的大運公路上,車來車往,不時帶來陣陣噪音,不斷打破祠堂門前的寧靜。推開鐵柵門,院子里寂靜,沒有風景名勝區常見的四季花木,對面照壁上刻裴氏先祖像,平靜典雅,端莊凝重,讓人感到了這里曾有的輝煌。
2、書寫裴家碑文的,從皇帝到文豪
裴氏宗祠,現為裴晉公祠,始建于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其規模宏大,但屢遭兵燹,屢修屢毀。現僅存前殿、后殿、狀元坊等建筑遺跡。晉公裴度,為唐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將入相,爵封晉國公,現在我們能看到的裴氏宗祠是上世紀70年代重建的,1999年再度修繕,今年9月,將進行第三次修繕。
裴柏村在唐以后經歷磨難,一由于戰亂,二由于族人紛紛外遷,元末明初時,竟連一所家塾亦不能維持。明嘉靖年間,當地政府出資重修了晉公祠,山西御史何贊個人出資購置良田30畝,以供祭祀與辦學之用,乾隆年間曲沃裴氏出資重修晉公祠,裴志灝個人捐資為其購置良田60畝,作為辦學經費。
為展現裴氏文化,上世紀90年代以來,聞喜縣政府建立裴氏文化旅游開發區,建設裴氏碑苑、裴晉公祠、裴氏宗祠、裴氏名人紀念館、中華裴氏文化城等景觀。1994年恢復了中斷70年的裴晉公三月三古廟會,許多建設項目已竣工。裴氏碑苑、裴晉公生平業績展、裴氏文化旅游區微縮景觀、裴氏始祖雕像巨碑以及宰相臺、將軍坡等景點,已開始接待游人。
移步進入裴氏碑廊,這里保存古碑已僅有數十通,但卻幾乎是中華精品書刻博物館,在史料和書法藝術上均有很高價值。其中的《裴鴻碑》,魏隸合一,書法穩健,鐫刻于北周武帝大和三年(公元568年),是裴氏現存最早的碑刻。《裴鏡民碑》,由唐初史學家李白撰文,書法家殷令名書寫,楷體,既近顏風,又含柳意,端莊凝重,筆力挺拔。《裴光庭神道碑》,張九齡撰文,唐玄宗李隆基親書,行書,用筆豪放,字體俊美。《平淮西碑》,由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撰文,清咸豐年間軍機大臣祁雋藻重書。此碑記述唐代名相裴度平淮西吳元濟叛亂的功績,共刻四石,并排聳立,氣勢磅礴,文、書、刻俱佳,被稱為“三絕碑”。此外,還有金大定至清代刻的裴氏譜序碑17通,為氏族遺物之精華。
以碑刻窺裴家鼎盛,即便略見一斑,也可以想象當年裴家在政壇、社會文化領域上顯赫地位。從北周到清代,皇帝御筆手書、軍機大臣書寫,文豪巨匠撰文,絕非朝夕尊崇,而是穿越歷朝的大榮耀。厚厚的歷史,從不乏紅極一時位及人臣的人和事,而綿延千載聲譽不毀的世家,扳起指頭數,能數出幾家?
3、裴家歷史名人,恐怕遠超你的想象
史載,裴氏出自熊氏,于秦同族,賜嬴姓,曾佐周伐紂,有功封城,周僖王時,更“邑”為“衣”,因此為氏。人們常說:“天下無二裴”。其實,裴氏家族并不僅僅是指河東裴氏,它包括的范圍很廣,只是因為一是裴氏家族的祖居地在河東,二是在全國各地的裴氏家族之中,河東裴氏出的名人最多,所以通常說裴氏,或者研究裴氏就主要是指河東裴氏。
河東裴氏家族的故里在山西省聞喜縣禮元鎮裴柏村,村子很小,在村口有一棵千年古柏,而且此村柏林茂盛,故得名裴柏村,裴柏村的東南方是層巒疊翠的中條山,北方有綿綿延延的紫金山,西方有蜿蜒起伏的峨嵋嶺,村東是千曲百轉的涑水河。漢順帝劉保永建初年,并州刺史、度遼將軍裴曄來到聞喜,看到這里有一處依山傍水的空地,只見此地形:頭依紫金山,峰巒突兀,足蹬董澤湖,煙波浩渺,整個地勢坐西朝東,前低后高,前寬后窄;雞公嶺、南嶺等9個山頭呈元寶形,拱衛著兩三千畝良田。9座嶺上柏樹蒼天,郁郁蔥蔥,猶如展翅欲飛的9個鳳凰,真乃“九鳳朝陽”;而董澤湖又是古董父豢龍之處,是龍的故鄉。像這樣龍鳳呈祥、風云際會的地方,確為千載難逢的風水寶地!于是裴曄將全家搬遷于此。他以裴姓為首,以柏樹為名,“裴柏村”由此誕生了。
自漢、魏,歷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華大地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僅隋唐二代活躍于政治舞臺上的名臣就不下數十人。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大學者顧炎武感慨:“觀裴氏之興,唐存亡亦略可見矣!”唐開國元勛裴寂,在隋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亂之際,高瞻遠矚,順天順人,鼎助李淵起兵晉陽,建立了李唐王朝。唐宰相裴耀卿(681年—743年),致力于整頓漕運,保證了南糧北調的水道暢通,解決了唐王朝延續了幾十年的關口糧荒問題,開元年間傳為佳話。一代賢相裴度,更是世代傳頌,名垂青史。在唐代政治家中,裴度的名字完全可以與唐初的名相魏征等人相提并論。特別是在平定淮西藩鎮吳元濟叛亂中,力挽狂瀾,功績卓著。裴度力削藩鎮,連相四朝,一身系天下安危數十年,有再造唐室之功。
裴度畫像
在各個學術領域中,裴氏家族卓有成就者更是朗若群星,閃耀古今,不勝枚舉。《白蛇傳》里的法海,是唐初政治家、書法家裴休的兒子。歷史上的法海,本來是正面人物,可明清小說出世后,法海便成為反面人物。說到軍事家裴行儉,可能人們一時想不起來,換個他的別名——裴元慶,隋唐第三條好漢,天下無人不知了吧!
裴氏家族在政治上的衰落是從唐朝末年開始的。特別是朱全忠在建立后梁政權過程中制造了駭人聽聞的“白馬之禍”慘案,裴氏共有114名大小官吏或被殺,或被貶,使這個從裴柏村走出的世族名門遭受到沉重打擊。原聞喜縣宣傳部副部長裴雙喜認為,裴氏家族的興衰,其實是與中國傳統農耕文明的興衰緊密捆綁的,唐朝時封建社會的頂峰,裴家也在那時達到頂峰,家族與時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裴家沒落,僅僅象征封建社會權力體系的崩塌,而裴家家風承載的那些積極向上的優良品質、人間正能量絕沒有絲毫消退。
4、裴家家風依舊光彩熠熠
現在的裴柏村,裴氏家族的建筑、碑刻、墓葬等歷史遺跡很多。裴氏墓冢在裴柏村東5公里的鳳凰垣,當年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現今雖大多平夷、被毀,但仍可觀其概貌,有的墓地還存有石碑。
1958年大躍進,那一年,裴家祠堂里,無數珍貴碑刻被用去建房、修水庫,無數精美的木雕被拆去燒毀,千年名祠就這樣毀于一旦。好在浩繁的史籍和洋洋大觀的《裴氏世譜》記載著裴氏的榮耀,好在裴氏家族中無數杰出人物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不容埋沒。
在裴柏村參觀了裴氏名人紀念館。給我們講解的裴氏后代裴建民告訴記者,全國現在有105萬裴氏人,裴柏村有260余位裴氏人,主要是務農。裴柏村如今不止有裴姓,還有其他姓氏人。目前,裴柏村共有1000多口人,其中馮楊兩姓加起來500余口,裴姓500余口,馮楊兩姓歷史上都是裴家的姻親,還有更多的裴氏后裔分散在世界各地。“裴柏村村民和裴氏后裔以不讀書為恥,和當前唯金錢論形成鮮明對比。”裴建民說。在裴柏村里,最好的建筑就是學校。
聞喜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吳印群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中國家庭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家庭教育和家風缺失成為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在當下中國大力提倡家風家教的同時,專家提出應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家風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的家族一般都有自己的家規家訓,尤其是宋朝之后,家訓很多,有的是成文的,有的是不成文的。除了日常行為舉止,家風更重要的作用是對一個家族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進行熏染,家風主要建立在道德核心的基礎上。在古代家風中,最基本的道德核心就是“仁義禮智信”。裴家家風,不僅記錄傳統社會的道德核心,對當下亦有巨大借鑒意義。
裴氏人才井噴史上罕見
從大運高速行至聞喜禮元鎮路段,“中華宰相村”“天下無二裴”的大型宣傳語甚為醒目,令人好奇。是怎樣的一個村子,敢用這樣的標語。
聞喜縣禮元鎮的裴柏村世稱“宰相村”。在這個小小的村莊里,曾出過59位宰相,59位大將軍,3000多名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領域的卓越貢獻者,七品以上官員不計其數,素有一斗芝麻官之稱,這些人皆出自裴姓。宰相村名副其實,天下無二裴,也確實獨一無二。
裴柏村成為“宰相村”主要是在唐代,素有“無裴不成唐”的說法。大唐289年,裴家有34人入朝為相,32人出任將軍,平均每八年左右,裴家就有一人入朝為相,必有一人出則為將,不得不令人瞠目。
1、唐代裴家的“朋友圈”堪稱頂級豪華
翻開裴氏族譜,進入唐這一時期,那上面寫下的一些名字,不乏皇親貴胄、達官顯貴,更令人炫目的是在中華文化史上留下赫赫盛名的文豪巨匠,皆與裴家或是姻親,或是好友,用“亮瞎雙眼”的網絡流行語來形容毫不夸張。不信你看——
裴度的妻子韓瓊英有個弟弟叫韓愈;
白居易與裴度曾為鄰居又是至交;
劉禹錫與裴度交往也非一般;
裴冕有個孫女婿名叫杜牧;
裴迪有個妹妹,嫁給了王維;
裴氏有個外甥名叫王勃;
元稹的原配夫人過世后,娶的女子名叫裴柔之;
柳宗元有個姐姐嫁給了裴家;
李白與裴隱是過從甚密的老友;
初唐四杰之一的盧照鄰為懷念遠在益州做官的好友裴錄事而寫詩;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岐王是唐玄宗的弟弟,而岐王的王妃是裴茂宗之女。寫這首詩的杜甫也是裴家的好友。(以上這幾位,哪一個不是如雷貫耳,他們的詩文皆耳熟能詳。)
在唐代,裴家不止出了一位王妃。唐中宗的孝敬皇后,為裴家女;唐初,裴寂一女嫁為高祖太子妃,一女嫁給唐趙王為妃。在唐代,裴家與皇族的姻親關系甚為密切,唐玄宗的女兒中,有12人都嫁入了裴家,僅玄宗一朝,裴家就出了一打駙馬。史上,共有21位皇家女子嫁入裴家。
試問,歷史上還有哪個家族能有如此豪華的“朋友圈”“親戚圈”。假設,裴家若是搞個大Party,來賓中一半王孫貴族,另一半是全國文化界的名流,宴會規格估計僅次于國宴了。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對裴氏經久興隆的原因研究時,總結了三條——聯姻、世襲、自強不息。
2、朝中有人源于家風賢達
裴氏家族歷史上共出過皇后、太子妃、王妃、公主,蔭襲95人。“朝里有人好做官。”裴氏并不否認聯姻、世襲所結成的封建裙帶關系,給裴氏人物顯露頭角帶來了優越條件,但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自漢、魏,歷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華大地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裴氏家族并不只出官僚,裴氏一門的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歷法學家、法律學家、天文學家、外交家、地圖學家、醫學家、畫家、書法家、音樂家、文字音韻學家、佛學家也都彪炳千秋。“學好文武藝,賣與帝王家。”
裴氏一門之所以能在唐時達到如此輝煌,還在其子孫之才學。裴氏家風的主要特征為:“重教守訓,崇文尚武。德業并舉,廉潔自律”。一個家族的家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裴氏家風早在魏晉便初步形成,歷代裴氏后裔皆遵循祖訓,身體力行,在裴氏家風傳承中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佳話。
魏晉時裴氏便重視教育,好學能文。當時的裴潛為魏尚書令;其子裴秀為晉武帝時左光祿大夫、尚書令;裴秀子裴頠為侍中、尚書左仆射;裴潛弟裴徽為魏冀州刺史;其子裴楷為侍中、中書令;裴楷子裴憲為前趙右光祿大夫、司徒、太傅。三代人都是魏晉時的名臣,此時河東裴氏一躍成為魏晉時的士族高門。
裴秀8歲就會寫文章;裴頠博學稽古,少年時就有名聲。御史中丞見到他后說:“裴頠就像一座武器庫,五兵縱橫,真是一時的杰出人才。”裴楷弱冠知名,尤精《老子》《易經》。
南朝的裴松之和裴邃一文一武兩個家族,裴松之家族以史學名于世,他為《三國志》補注。后以注史、撰史為己任的裴骃、裴子野接踵出現了。裴骃從小在其父裴松之身邊長大,耳提面命,在史海中耳濡目染,好學深思。他博覽群書,為史學名著《史記》作集解。骃之子裴昭明也不甘示弱,他自小繼承了家族的儒史之業,刻苦攻讀,知識淵博,能解答禮儀中一些難解的典故。
南朝的裴邃出身將門之后,他10歲能屬文;北魏時的裴駿自幼聰慧異常,人稱神駒,弱冠便通曉經史百家之學;河東裴氏在隋唐時期發展到鼎盛階段,唐朝推行科舉制度,裴氏家族順應歷史的發展強化家族教育,以促使自己的子弟能夠順利地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據記載,裴氏一門史上科舉中進士者117人,狀元及第者5人。裴氏家族中著名的政治家裴秀、裴楷、裴蘊、裴矩、裴他、裴讓之、裴政、裴寂、裴胄、裴度、裴樞等,軍事家裴行儉、裴茂、裴潛、裴叔業、裴邃、裴駿、裴衍、裴寬、裴果、裴文舉、裴鏡民、裴濟等,法學家裴政;外交家裴矩、裴世清等皆是德業文章并舉之士。
3、沒有豪宅遺存全賴門風清廉
裴柏村為裴氏發祥之地,裴氏祖莊,裴氏宗祠所在地,且裴氏一門在歷史上豪杰俊邁,名卿賢相,摩肩接踵,裴柏村應該早已亭臺樓閣鱗次櫛比,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吧。縱然歷史的煙塵會堙沒曾經的輝煌,但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總還是應該有幾座的吧。可惜的是踏進裴柏村,帶著歷史印痕的除了一株早已被雷劈的傷痕累累的古柏,再就是幾通記錄著曾經榮耀的石碑,再無更多不可移動的文物可供觀瞻,更不必說殿堂樓閣式的古建筑了。
村中裴氏后人們說,裴柏村不是近年搞建設毀壞了古跡,是自古以來,裴柏村就沒有出現過恢弘壯麗的建筑,最豪華的建筑也至多是晉南最傳統、最普通的四合院建筑。這與裴氏自古“居家勤儉”的家風有直接關系。
魏晉時厚葬之風盛行,身為尚書令的裴潛居右丞相,是朝中重臣,在他逝世前,下遺囑,令薄葬,喪事從儉、從簡,墓中只放置一座,瓦器數枚,其余一無所設。這和當時的厚葬之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南朝的裴昭明在宋泰始中為太學博士,他曾任始興郡內史(相當于今陜西安康市;湖北鄖縣、鄖西二縣地的地方行政長官),甚貧。齊武帝說:“像他這樣做官一身清白,家無住房的人,我不讀書,不知古人中誰能與之相比。”他一生清勤,常對人說:“人生何事須聚蓄,一身之外亦復何求,子孫若不才,我聚彼撒。如若自立,則不如一經。”他本人終身不事產業,以經史典籍傳家繼世。
北魏時裴佗早年入仕途,多地為官。他一生清白,不置家產,宅不過三十步,沒有田園,暑不張蓋,寒不衣裘。甚為節儉。
在裴氏家族史上,清廉節儉最為著名者要數裴俠。他任河北郡守時儉約樸素,愛民如子,所食唯菽麥鹽菜而已。他不以公肥私,并把原來郡守的好處都主動免去了。當時人歌:“肥鮮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貞惠,為世規矩。”他曾說:清廉是做官本分,節儉是立身基礎,我裴氏家族,世為大宗,世代秉承美德,我之所以清廉自守,并非獵取美名,意在修身自重,唯恐辱沒祖先啊。西魏時,文帝欣賞裴俠清政愛民的風范,欲給眾郡守樹立一個榜樣。有一次在朝中命裴俠獨立一邊,然后對眾人說,裴俠奉公清廉為天下之最,你們誰能與他相比也可同他站在一起,眾郡守都不敢應對。于是都稱他為“獨立使君”。他曾撰寫《貞侯潛傳》,即裴潛傳,敘述裴氏的清白至公,目的是教育后代以裴潛為典范,宗室中知名的成員人手一份。并定下“凡貪官污吏者,死后禁入祖塋”之嚴訓。
河東裴氏在隋唐時期發展到鼎盛階段,其家風的打造和修練也達到了極致。
唐代河東裴氏家法極其嚴格。唐僖宗的宰相裴坦為人清廉儉約,恪守家法。他的兒子娶同朝為官的楊收之女,楊家的嫁妝宏麗豪華。他見了十分氣憤,命人立即撤去,并嚴正地指出:“不要亂了我的家法。”在當時嫁妝豐厚,互相攀比的風氣中,河東裴氏能保持婚事從簡的家風,實屬難能可貴。
裴氏能在歷史上成為河東望族,長期興隆,對于公侯將相數以千計的裴氏家族來說,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在于家族內部有嚴格的家風教育。
“教立于上,俗成于下”。行走在裴柏村,裴晉公祠、凌煙閣,皆是裴氏后人及政府為彰顯裴氏文化、供人了解而新修。裴氏家風作為一種千年積淀而成的文化現象,滲透在裴氏族人的舉手投足中,教化于裴柏村的風俗習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