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到過寧波天童寺的香客和游客,都會到佛殿禮佛朝拜,佛殿前有一條走廊,走廊外的花窗不知您注意過沒有,這些花窗是很有來歷的。
天童寺佛殿由密云圓悟禪師在明崇禎八年主持重建,清康熙四十年和咸豐三年兩次重修。建筑面積達1200平方米,現在殿宇形制結構,仍具明代遺跡。
天童寺青龍泉邊徹通義介禪師紀念碑
佛殿前的花窗樣式最早見于日本入宋求法僧所傳寫的《五山十剎圖》中,日本《本朝高僧傳》卷二十一《義介傳》中記載:“正元元年(1259年)遂入諸夏,登徑山天童諸剎,拜見一時名衲,見聞圖寫叢林禮樂而歸永平”。義介即日本曹洞宗永平寺第3世——徹通義介禪師。
宋元時期,中國江南佛教禪宗寺院發展至鼎盛,并傳播至周邊日本,產生深遠影響。五山十剎系指當時寺格最高的禪宗五大山頭和十大寶剎,天童寺在宋代高僧輩出,名揚中外,被評定為五山第三山,具名“天童山景德寺”。《五山十剎圖》是入宋日僧所作的南宋禪寺大剎的實錄,是有關江南寺院建筑最翔實、完整的重要文獻資料,其繪卷被指定為日本國寶。當時沒有相機,求法僧們一邊在僧堂打坐參學,一邊刻苦學習大叢林的建筑文化,一筆一筆測繪記錄下來帶回日本,保留至今。
現在的天童寺佛殿花窗
花窗第二次進入歷史視野是在1906-1909年之間,當時德國建筑師恩斯特·柏石曼游學江南寺院,拍攝的天童寺佛殿全圖,殿前的花窗樣式清楚可辨認。據紹興攝影師宋自強老師介紹,這種花窗樣式在印度泰姬陵和紅堡都有。
德國建筑師恩斯特-柏石曼拍攝的佛殿全圖
現在的天童寺佛殿全圖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傳入中國后與本土文化不斷融合,產生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禪宗,形成中國化的佛教,而在被日本佛教徒尊為“圣地寧波”的佛教中心——天童寺,自古都是十方求法僧的向往之地。天童寺的古建筑文化也在是融合發展中淵源流長,正所謂:樸實中見絢爛,平常里窺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