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購物、移動支付、線上掛號,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正深刻改變著生活。然而,對一些老年人來說,便利的科技反而帶來不便,近日,一段“老人無健康碼乘地鐵受阻”的視頻在網上熱傳,智能時代,如何才能不讓老年人成為數字化生活的局外人?
數字化生活對老年人有沒有不友好?答案是否定的。超市雖然流行移動支付,但現金照收不誤;出門坐地鐵和公交,一張老年卡足以通行。只是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服務業窗口作用削弱,為減少接觸改為線上服務,點餐、掛號、政務、乘車出示二維碼……不少老年人懵了,覺得跟不上社會變化的節奏,在“數字化生活”中被“代溝式”淘汰。
其實打開一些短視頻平臺,不乏老年人的身影。落日余暉,指尖下傾瀉出一首美妙悠揚的鋼琴曲一分多鐘的視頻發布沒多久后,點贊迅速破萬。這段短視頻的制作者就是一位頭發花白的老者。這位賬號“鋼琴生產隊”的博主,擁有超過230萬粉絲,點擊量破億。博主介紹說,自己是快60歲才學會發抖音的,甄選曲目、在線尋譜,選好角度,錄制剪輯,這一套學習下來很不容易,但不管在什么年紀,如果不能掌握常用社交工具,心態上遠離社會,那才是真正垂垂老矣。
身邊不少老年人都會使用微信,為什么?有需求,有人教。現在很多中小學都開設了信息課。那么讓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大數字化生存的便利,也需要通過大規模培訓。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到2019年底,60周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約為18.1%。我們也早已經進入了互聯網社會,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64.5%,但60歲及以上網民占比僅為6.7%。兩個數據放在一起推算一下,目前起碼有上億老年人沒能及時搭上信息化快車。
究其原因,可能有三。一個是不能,由于居住環境和家庭條件的限制,平時很少有機會接觸,或者是用到互聯網。二是不愿,覺得互聯網太高深,擔心學不會而不去學。三是不敢,認為互聯網有虛假信息,上網有風險而不去上網。這需要有關部門有針對性地作出安排,考慮老年人的身體因素、實際需求,給他們創造更多的學習資源和機會。
當然,對于不同情況的老年人需要區別看待,不必強求其接入數字社會,不要過分強調其面臨的“數字困難”,要有保障其權利的相關措施。線下的老年人方便措施要保留,需更加細致。一些科技產品的設計之初,也應更多關照老年群體的訴求。對于那些沒有身體限制和有實際學習需求的老年人,政府有關部門,社會和志愿組織應該形成合力,共同發力,采用更靈活、更貼近的方式,對老年人開展普遍化、多樣化的“數字化生活”相關培訓。
據媒體報道,目前,有一些城市的志愿組織和社區開始有意識地組織老年人進行數字技術培訓,很多老年人經過學習,也成了互聯網的“潮人”。還有一點需要強調,家人的力量不容忽視,家人應對老年人進行教學指導,進行“數字反哺”,讓更多的老年人享受數字化生活需要的便利。
誰不喜歡便捷舒適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