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香山寺位于中岳嵩山之南約百公里,位于寶豐縣鬧店鎮南,平頂山市新城區北3公里,伏牛山余脈,大香山峰頂,全稱香山普門禪寺。是已知的中國早期佛寺之一,在中國佛教史和觀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宗教根文化特征非常突出。
平頂山香山寺建于東漢末期,大約在漢靈帝光和年間,比白馬寺晚約百余年,歷經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由于地處中原,受朝代更替、兵火戰亂的影響,屢毀屢建。上世紀五十年代,還有部分明清所建殿堂,文革時盡遭破壞,僧人被趕走,殿堂被拆毀,如今的香山寺建筑群除千年寶塔和十幾通古碑外,都是文革后依靠民間力量和政府支持逐步恢復起來的。
歷史上的平頂山香山寺規模宏大。其主要部分依據香山山峰圓潤的天然地理形勢,一直保持著以塔為中心、四面配以殿堂的曼荼羅式布局形式。整體分布上橫跨三座山峰,呈現出以香山為中心,以東西龍山為兩翼,前出山腳,包括西院和南院的格局。同時還有很多分布在周圍地區的下院。歷代香山寺,一般都建有山門、金剛殿、天王殿、韋陀殿、關圣殿、彌勒殿、四面佛殿、觀音殿、大雄寶殿、伽藍殿、祖師殿、六祖殿、地藏殿、廣生殿、山神殿、包公殿、藏經殿、法堂、禪堂、客堂、鐘樓、方丈以及魁星樓,還包括佛塔、墓塔、經幢等建筑。
據文獻記載考證,宋、金、元、明時期香山寺的規模不斷擴大,明代時達于鼎盛。宋紹圣四年(1097),朝廷頒旨明確了香山寺四至,總面積大50多平方公里。歷代朝廷賞賜的田地累計2萬多畝,山林1萬多畝。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金世宗次女唐國公主與駙馬都尉、上護軍廣平郡開國侯烏林答天賜,捐資重建香山寺,規模“有倍于初”。據金代古碑記載:“自宋元符以來,住持相因修葺,輪換美孚。”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根據玉峰妙鑒禪師奏請,皇帝頒旨,刻立了《香山寺地界公據》,進一步確定了四至范圍,香山寺改稱“香山十方大普門禪寺”。明天順二年(1458),英宗敕賜“香山大普門禪寺”匾額,山與寺日盛。此時,香山寺有下院16處,分布在寶豐、魯山、郟縣、方城、密縣,是名符其實的豫西南地區的佛教中心。
清末以后香山寺漸趨衰落。改革開放以來,香山寺逐步得到恢復。1986年,香山寺觀音大士塔及宋代蔡京碑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在香山寺中央,矗立著一座千年宋塔,即是遠近聞名、史志文獻有載的觀音大士塔。此塔是平頂山香山寺的標志性建筑,具有重要的宗教象征意義。
觀音大士塔為八角九層樓閣式磚石塔,高33米,據考證其前身是東漢末期與寺同時建立的四方形木構樓閣式塔。唐時寺塔并存,后世毀損。今塔為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敕建。根據文獻記載考證,塔下有地宮,存放有舍利法物。塔的輪廓呈拋物線,遠觀如圓錐體,又狀如子彈頭,富有節奏變化,細膩纖細,靈動秀美,近觀塔身雄渾高大,塔剎入云。塔各層多設仿木構樓閣式門,現存兩扇。第一、二層為仿木構塔檐結構,均以青磚疊澀出檐5~9層,皆以青磚雕飾各種花紋圖形,精美絕倫。塔的第二、三層外壁設壁龕五排,共304個龕佛,內置坐佛,其中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計35尊,姿態各異,雕刻精美,宗教意義重大,堪稱寶塔一絕,寺院重寶。塔剎由鐵制九重相輪和仰月組成。塔層狀如樓閣,自第四層以上各層高度與直徑急劇收分。
全塔繁飾與簡約相結合,既有唐塔豪放簡練之遺風,也有宋塔纖巧精飾之風格,為寺院瑰寶,與蔡京碑一起,共同有力佐證了河南平頂山香山寺是漢化觀音證道原地的文獻記載。只是千年古塔已多處傾裂,亟待修復。
塔下埋葬有觀音真身舍利,被譽為“真塔”。這在多種明清方志及佛教文獻均有相關記載。如明正德《汝州志》載:“世傳大悲菩薩乃楚莊王之女修煉成佛之所,靈骨至今葬于塔下”,現代《平頂山市志》、《中國名勝詞典》、《中國塔林漫步》等許多研究論著亦有認定。平頂山香山寺觀音大士塔堪稱觀音“圣塔”。正因為“大士遺身在塔”,所以才會“靈應殊勝”,香火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