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有洞天的陶都宜興,不僅陶品聞名,而且物產(chǎn)豐富,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文化兼具的獨特旅游勝地。可鮮為人知的是,它還有乾隆皇帝親筆題賜的“天下第一祖庭”——湖父磬山崇恩寺,這是江浙一帶著名的寺廟之一。
湖父,江南佛國,寺廟眾多。磬山位于宜興西南五十里湖父山區(qū),這里終年蒼松翠柏簇?fù)恚歪謱訋n崢嶸,清溪幽泉響松,峰回嶺側(cè)如畫。磬山崇恩禪寺,原名“磬山禪院”,據(jù)傳是唐代一僧人云游至此,被這裹的風(fēng)光所攝受,遂擇基建廟。在奠基時,偶得玉器一件,其形如缽,其聲如聲,視為珍寶,故定名聲山,而這座寺廟,取名“磬山禪院”。
真正讓磬山古剎名聲遠(yuǎn)播的是清代玉林通琇國師與皇帝的因緣,據(jù)說清順治年間,曾為磬山禪院香燈師的玉琳,因其高風(fēng)清操,戒德禪行,被順治皇帝加封為“國師”。康熙初年,改罄山禪院為磬山崇恩寺。直至乾隆年間,因其生父在磬山出家,乾隆三下江南,尋父至此,但因其父就是避而不見,于是,便抱憾題賜并令重修禪寺,并御筆親賜“天下第一祖庭”稱號,使之成為當(dāng)時中國十大禪寺之首。
天王殿宏大寬敞,按漢代的佛教規(guī)制,二側(cè)供奉四天王:東方持國天王(手持龍無鱗),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傘無骨),西方廣目天王(手握琴無弦),北方多聞天王(手持劍無鞘),中間蓮臺佛龕宏麗莊嚴(yán),雕刻精細(xì),正面置彌勒佛,背后為韋陀菩薩。而正面三門的上方分別置匾曰:“藥師佛大道場”、“磬山崇恩禪寺”、“天下第一祖庭”,可謂開章明義,開門見山也!
穿過天王殿,就是大雄寶殿,又稱為磬山大殿。與其他寺院不同,磬山大殿奉供的是藥師佛和日光月光二菩薩,合成“東方三圣”或“藥師三尊”。日光破暗照晝,月光清涼照夜,日月光照無邊法界。藥師佛發(fā)十二大愿,求無上菩提,利樂他愿,使眾生所求都能得到滿足。在藥師佛兩旁旁列的是婆羅門十二位藥義神將。磬山靜默著,崇恩寺靜默著,大雄寶殿前的碑碣也靜默著,一種被自然放荒太久的野性恣意流淌。佛殿外精雕細(xì)琢的石雕獅子,佛殿內(nèi)造型各異的大小佛像,還有那些石椽石柱石梁,乃至鏤空的瓦當(dāng)無不流射著玉質(zhì)濕潤的光芒。
在寺內(nèi)有塊石碑,此碑記載著禪寺的來歷,那么,乾隆皇帝為何對磬山崇恩寺如此感興趣呢?其中有一段“乾隆皇帝下江南”尋父的精彩故事:乾隆皇帝登基后,他得知生父陳閣老已隱居江南古剎佛門,立意要訪遍江南名山佛寺,但終究還是沒有找到父親的下落。回宮后,母親告訴他,生父的小腳趾上有一顆豌豆大的黑痣。乾隆皇帝將此事記在心里,便帶了一大捆襪布二下江南,他穿過茫茫竹海,來到了磬山寺。吩咐隨從傳下旨意,叫寺內(nèi)眾僧聚集經(jīng)堂領(lǐng)受皇恩,要眾僧當(dāng)場把腳上的舊襪布脫掉,換上新襪布。
在眾僧換襪之際,乾隆終于認(rèn)出了自己的父親,但又礙于皇上的身份,不便當(dāng)面相認(rèn),于是回宮稟報了母親。母親聽罷,心底暗喜,要乾隆馬上接父進京。這樣,乾隆就三下江南,趕到了磬山寺,不料父親卻已坐化圓寂了。當(dāng)時,乾隆皇帝悔恨不已,就在寺院前倒栽了一棵柏樹,并發(fā)誓說:“前日相見,若果真是生父,倒栽之柏,定能成活。”當(dāng)場御筆封賜“天下第一祖庭”。從此,磬山崇恩寺道場莊嚴(yán),氣勢恢弘,成為江南佛學(xué)之隆,天下歸慕之寺。那棵倒栽柏因運茁壯,參天挺拔。
乾隆皇帝御書“天下第一祖庭”,敕建磬山崇恩寺,于山門外建造了花崗巖牌坊一座,牌坊的橫匾就是乾隆皇帝的御筆“天下第一祖庭”,牌坊石柱的兩面分別刻有兩副對聯(lián),一面為:荊溪流清水過千巖穿日月,象峰積翠光涵萬壑耀乾坤。另一面為:圣德巍巍日月光華千古秀,皇恩浩浩山河景象萬年長。現(xiàn)在古剎有158級寬闊的朝山石臺階,由下而上,緊連山門,渾然一體,盡顯新姿雄偉。如此規(guī)模,所耗資金達兩千余萬元,皆為海內(nèi)外高僧大德、大護法及十方信眾解囊樂施,共襄盛舉。
磬山崇恩寺,如同其他的寺院一樣,幾經(jīng)摧毀,幾經(jīng)修繕,幾經(jīng)滄桑,如今仍傲立于萬象枯榮的磬山上。重建后的磬山崇恩寺很大,遠(yuǎn)遠(yuǎn)超出了視界,院宇錯落有致,依山修筑,整座寺院坐落在象山背上,在進山門的臺階中央,仍保留象王的鼻孔,使朝圣進山者剛踏磬山便見藥師佛端坐象王上的壯觀大雄之氣,大慈大悲的化眾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