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大佛”是大佛寺內人文景觀中的精華,鐫造于南朝齊梁年間(486—516),僧護、僧俶、僧祐三代僧人相繼雕鑿,歷時三十年建成。
據記載:公元486年,僧護來到石城,見仙髻巖數十丈高的徒削青壁,巖壁下流水叮咚,如聞琴弦之樂,不覺口念彌陀,拜到在地,立下“原造彌勒,敬擬千尺”的宏愿。此后他到處募化,悉心準備,十年后正式開工,但經營一年即勞累不堪,才淺淺鑿出一個浮雕式的面部輪廓,就病倒不起,臨終時囑咐徒弟僧俶“吾之所造,本不期一生辦成,再生當就吾志”。
僧護園寂后,僧俶繼續雕鑿,雖“夙夜匪懈”,但因工程艱巨,資金無著,難以為繼。到了天監六年(507),才得到了梁武帝和建安王蕭偉的鼎力資助,并派來了僧祐來設計和指揮施工,僧祐是當時的一代高僧,是一流的建筑和造像大師,資金和人才得到了保證,大佛才得以完工。世稱“三生圣跡”。
石彌勒像佛座高1.91米,佛身高13.74米,頭高4.87米,耳長2.8米,口寬1.28米,兩膝相距10.6米。佛像秀骨清相,額部寬廣,鼻梁高隆,眉眼細長,方頤薄唇,兩耳垂肩,雕刻精細,線條飄逸流暢,氣度嫻雅,表達了佛陀沉靜、智慧、堅定、超脫的內心世界,仔細觀瞻,使人悚心靜慮,意境深沉。佛像各部份的比例運用了透視原理,頭部特意放大,使觀瞻者仰望佛陀面容時能接受啟示,進行洗禮,但又要把握好放大的分寸,毫無比例失調之感,這在1500年前就處理得這么好是一個驚人的創造。
大佛是當時藝術和宗教上的偉大創造,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工藝最高水平,造像年代與價值可與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相比,是我國早期石窟造像在南方僅存的偉績。南朝著名的文學理論家劉勰為之撰寫《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記,譽為“不世之寶,無等之業”。中國著名學者范文瀾、翦伯贊主編的《中國通史簡編》、《中國史綱要》,都把新昌大佛的雕鑿作為大事載入史刪。現在,大佛在國內和東西亞也是聲譽卓著。
龕外大殿原建于唐開元年間,唐會昌五年(845)建立樓閣,五代重修,名“瑞像寺”、大中祥符元年(1008)賜名為“寶相寺”、至明永樂九年(1411)重建佛閣三層五楹,取名“毗盧閣”,萬歷廿九年(1601)建無梁橋,現在的五層五楹為光緒十九年(1893)重建。1981年大修,增塑文殊、普賢,重塑十八羅漢,主體建筑改為五層七楹,依崖而建,歇山頂,飛檐翹角,逐層退進成塔形,外觀雄偉壯麗而又精巧穩重。“逍遙樓”匾額為唐顏真卿手書;“大雄寶殿”為清俞樾書,殿內楹聯“理哲家言同源西圣、華嚴法界現象南明”為蔡元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