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院又稱金闕宮,地處鹿泉城西門外太平河南岸,是一座四進院古建筑群,坐北朝南,整座建筑南北長135米,東西寬32米。建筑形制嚴謹,規模宏大,高低錯落有致,是鹿泉市規模最大、也是河北省內少有的道教建筑。
十方院是由道教一貫倡導的“十方叢林”之說而取名的(東、南、西、北、天、地、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十個方向組成的)。院內建有斗母殿、龍王殿、祖師堂、四圣殿、十方堂、藥王殿、五老殿(不僅僅是道教的圣像,夾雜民間的圖騰、佛道合一)。
整個宮觀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國傳統的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營造出一種莊嚴、神妙、幽遠的禮堂效應,同時也體現了我國道家文化嚴肅而井井有條的傳統理性精神和道教徒追求平穩、自持、安靜的審美心理。
進入十方院后,迎面是靈官殿,往里面是五脊歇山頂、四周回廊式的玉皇殿,臺階、前檐、拱橋頂式的三祖殿。從三祖殿兩旁甬道穿過,就到了最里面的三清殿。這些主要建筑均分布在中軸線上,屬我國古建筑中的典型模式。東路建有藥王殿、慈航殿,西路有財神殿、城隍殿、元辰殿。整座院落形制嚴謹,高低錯落有致,規模宏闊。
中軸上主體建筑的兩旁是東、本廂房。西廂房自北向南依次為龍王殿3間、祖師堂6間、四圣殿5間,共14間。其中四圣殿的北部有一石筑階梯,可通房頂。東廂房自北向南依次為:十坊堂3間,藥王殿6間,五老殿5間共14間,都為硬山布瓦頂,其中五老殿外為起脊硬山布瓦頂,內部為無梁拱券頂。即人們所稱的無梁殿。無梁殿是保存最好的古建筑,它的墻體有半米多厚,冬暖夏涼,現用作河北省道教學院的教室。藥王殿前粗壯的唐柏拔地而起,已有1000多年歷史。而那棵清乾隆年間栽種的距今已有三四百年歷史的臘梅,則展露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每逢寒冬時節,爛漫的黃花掛滿了枝頭,濃郁的香氣生發開來,滿院清香,使踏雪而來的游人仿佛沉浸在了春天的氣息中。臘梅,諧音“拉媒”,據說單身的男女在此臘梅樹下誠心祈禱,會得來一段幸福的姻緣。在藥王殿和五老殿之間有一小門洞通向西邊的跨院,跨院原有西房9間,南房3間,并有過門把西跨院分成南北兩院。南院舊有水井一眼,南房也為前后帶廊的過廳建筑通向南后院。整座建筑占地近5000平方米。
鹿泉十方院為規格較高的道教建筑,其始建年代還未定論,據河北省文物專家對斗母殿后墻原有的裝飾沿瓦形制斷代為元代產物,可見其創始年代可追溯至更遠。十方院是鹿泉市規模最大、也是河北省內少有的道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