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曇寺位于青海省海東市樂都縣城南21公里處的馬圈溝口,是中國西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明朝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藏語稱“卓倉拉康果丹代”,又稱“卓倉多杰羌”,意為“卓倉持金剛佛寺”,該寺因所藏珍貴文物以及巨幅彩色壁畫而聞名,是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青海瞿曇寺·白塔
瞿曇寺寺院選建在雄渾而清幽的風水形勝之地,沿著南向偏東的軸線布局,背倚羅漢山,前臨瞿曇河,面朝鳳凰山,遠可望雪山,同自然環境有機和諧地融成一體。瞿曇寺之所以被人譽為“小故宮”,是因為它有著明朝漢式的建筑風格,其中不少還是仿照明故宮的建筑形式。全寺共有前、中、后三進院落,寺院5座主要殿宇在中軸線上一一縱列,兩側游廊配殿對稱環立,整座寺院端正、大氣、素雅。
青海瞿曇寺·山門
建于明初的瞿曇寺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但卻有著漢式建筑風格,實屬罕見。其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0000平方米,整個寺院修建在一個方形土堡中,全寺由前、中、后三進院落組成,并在一條中軸線上。從山門起的的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金剛殿、瞿曇殿、寶光殿、隆國殿等大型宮殿式建筑,兩側則對稱地建有御碑亭、小鐘鼓樓、回廊、寶塔、配殿、經堂、大鐘鼓樓等。從高處俯瞰,瞿曇寺縱橫分明,宛如明時小故宮。
瞿曇殿位于中院前部,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清朝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并改建。
瞿曇寺建筑·寶光殿
隆國殿居于寺院最后,是全寺最大、最為輝煌的建筑,重檐廡殿頂,高16米,寬7間,深5架。大殿雄峙于3.2米的花崗巖臺基上,前設束腰式月臺,四面設明廊,兩山和后檐砌磚墻,前檐的明間和兩次裝四抹隔扇,具有很高的建筑藝術水平。
青海瞿曇寺·長廊壁畫
壁畫廊(七十二間走水廳)內有巨幅彩色壁畫,是西北最古老、最完整描述佛祖釋迦牟尼一生的壁畫。面積大約400平方米,主要為佛本生故事,如《叨利天眾迎佛升天宮圖》、《善明菩薩在無憂樹下降生》、《凈飯王新城七寶衣履太子體》、《龍王迎佛入龍宮圖》、《六宮娛女霧太子歸宮圖》等。壁畫形象生動,色彩鮮艷。
瞿曇寺·匾額
瞿曇寺現存明朝漢藏文對照御制碑以及明清匾額十塊,明朝宣德二年所鑄青銅大鐘一口,香爐三鼎,明鈸、象牙佛珠、檀香木佛珠,米拉日巴石雕像,明清皇帝所賜的金印、景泰藍花瓶、象牙塔等許多珍貴文物。
瞿曇寺曾紅極一時、盛極一方,曾領屬周邊13寺,有數千戶農牧民世代為寺院納糧服役。然而隨著明朝的衰亡它便逐漸勢微,尤其是因為受到羅卜藏丹津叛亂的牽連,清王朝停止了對瞿曇寺的賞賜,不僅取消佛差,而且連入寺的僧人也有所限制,使得曾經多達500人的僧眾被減至300人,到1949年前為60人。直到近年瞿曇寺修復后,寺院才又有了僧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