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山石塘古鎮是一座千年古鎮,位于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境內。鉛山石塘古鎮歷史上是閩贛交通要道和貨物集散地,是古代江南五大手工業基地之一,石塘鎮素有“武夷山下小蘇州”之稱。
相傳五代時(907-960)鎮北有方塘十口,名十塘,后諧音為石塘。石塘歷史上是閩贛交通要道和貨物集散地,是古代江南五大手工業基地之一。始于南唐,有千年歷史時光留痕。
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一書中所指的鉛山造紙業也就是在石塘鎮,明清時期此地紙商云集,繁盛至極。
因地處武夷山北麓的外圍,植被茂盛,青竹遍地,造紙所用的原材料竹絲,取之不竭,并有豐富的水資源更為制料抄紙提供了優質的水源。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一個石塘紙業的王國。石塘出產的手工紙曾達到二十余個品種,如“上關”、“毛邊”、毛六”、“毛八”等都享譽全國。其中的連四紙質地潔白如玉,細嫩堅韌,永不變色,素有“壽紙千年”的美譽。
如今,石塘古鎮的繁華褪去,但依然保留著古樸的模樣,老宅舊巷,保留下來曾經的基本原貌,走在這里可以想象當年住在這里紙商們過著富足安康的生活。
古鎮里,至今尚存219棟古建筑。建筑群的粉墻黛瓦鱗次櫛比,密密匝匝的馬頭墻所形成的天際線優美柔和、氣勢磅礴。以實物的形式記載了石塘鎮各個時期民俗建筑的發展史,被稱為“明清古建筑博物館”。
整個古鎮的古建筑,以石塘河、“入”字型古官圳為紐帶,形成了坑背、闊板橋,南北一條主干寬街,港沿及查家弄、羅家弄、高義記弄、陳家弄、碼弄、高井頭弄、范家弄、天后宮弄、商會弄、潘家弄等三縱十橫的建筑格局。在古鎮縱橫交錯的“三縱十橫”里,還有由密集的建筑分割而成的眾多支弄。
古鎮中行走,到處可見明清以來形成了徽派建筑格局,有“商”字型的青石庫大門,錯落有致的馬頭墻以及林林總總的店鋪。東線主要集中在查家弄、坑背和闊板橋;西邊集中在碼弄、下港沿、天后宮弄。查家弄里的查家、賴家,坑背的上下花朝門、王家、饒家與碼弄里的胡家、陳家、大夫第,劉家弄里的劉家建筑,占地面積都在數千平方米以上。
古建筑大多在大門上有題刻、石雕和磚雕,內容豐富、工藝精湛。仙鹿街的“天和號”是一座民國初期的建筑,它的門面從臺基到拱門,全部用青石構筑,是鎮內中西文化合壁的代表作。在劉家弄里的祝氏“蘭室攸寧”宅第大門的青石深浮雕上,雕飾有五獅搶球、龍、鳳、麒麟、鯉魚跳龍門、文官身騎吉獸旁人手撐著華蓋寶傘等。鎮東線的闊板橋的“華封舊里”古民居群落內,由巨大的青石條構建的3開間門樓——祝氏門庭精雕細鑿,氣派非凡。
古鎮的會館、祠堂,規模宏大、氣魄雄偉、廳堂軒昂、庭院寬敞,占地面積多達數畝。在這些會館、祠堂建筑的大殿里,基本上都刻(寫)有“忠、孝、廉、節”,或“禮、義、廉、恥”,以及充滿人生哲理、警世自律的楹聯匾額。
值得推薦的古鎮建筑是東祝宗祠。祝家是石塘歷史上的名門望族,在這里依然珍藏著祝氏族譜,宗祠內有太原堂、風雨亭、戲臺等建筑,至今仍有盛裝巡游,宗族祭祀,串堂表演,傳統家宴等一系列民俗活動在其中舉行。
古樸的祝氏宗祠,在向來往的游人訴說著這個家族曾經的過往。也正是在這段往事中,藏著石塘延續千年而不衰的奧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