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禪寺全稱七塔報恩禪寺,位于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百丈路183號,歷史上即為浙東佛教四大叢林(即天童寺、阿育王寺、七塔寺、延慶觀宗寺)之一。七塔寺初建于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距今已有1140余年歷史,是市區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寺院。
當時有江西分寧宰任景求舍宅為寺,敦請天童寺退居方丈心鏡藏奐禪師居之,是為開山始祖,寺初名“東津禪院”,后更名為棲心寺,寺內尚存咸通十四年(873年)所立的心鏡藏奐禪師舍利塔。至明代初年,為防倭寇,遷海到居民入內地,普陀山寶陀寺觀音像也被遷入七塔寺內供奉,因而寺名改為“補陀寺”。明末清初,寺前立七座佛塔,代表禪宗起源,因而得名七塔禪寺。
寺院殿堂結構典雅,古樸莊嚴,為典型的禪宗伽藍七堂建制,主要建筑有:七佛塔、山門牌樓、天王殿、圓通寶殿、三圣殿、法堂暨藏經樓、玉佛閣、祖堂、鐘樓、鼓樓、東西廂房、綜合樓等。
山門
山門之前,有七佛石塔拱衛兩邊,極有氣勢,七塔寺由此得名。山門西側,立石碑一塊,為市政府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五日立寧波市文物保護單位之標志。山門正中為一堵黃墻照壁。左青龍、右白虎兩門,以通出入。照壁之陽,“七塔禪寺”磚雕貼金榜額,為已故中國佛協會長趙樸初所題,陽光下熠熠生輝,蔚為莊嚴。照壁之陰,鐫“唐代古剎”四字,筆力雄遒,乃杭州書法家俞德明所書。
天王殿
天王殿為七開間建筑,觀音斗層檐,上掛“天王殿”匾額,為余德明所書。殿門楣上,懸橫匾一方,額曰“七塔寺”,乃全國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文若)早年墨跡。殿中供一尊豎膝袒腹、笑態可掬之彌勒化身坐像。背供韋馱立像,雙手合十,雙臂置寶杵其上。殿兩邊為四大金剛,泥塑彩繪,頭頂兜鍪,身披鎧甲,極其威武,外懸“三洲感應”橫匾一方,乃我國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之筆體。
圓通寶殿
乃七塔寺之正殿,為七塔寺整個建筑中心。殿前庭院寬敞,中置一高大香爐寶鼎,正面鐫“七塔禪寺”正書,背面刻“萬年香火”篆文。東西兩邊,為小石子鋪成的甬道,中植6棵銀杏,樹種珍稀。
圓通寶殿為七開間建筑。四周山墻之外,圍以玉石欄桿,黃墻白欄,相映成趣。殿頂覆青灰色筒瓦,歇山頂,重檐斗拱,氣勢崢嶸。殿內正中,供奉香樟木雕刻、貼金之千手觀音坐像四十八臂一尊,極其高大,雙目微垂、合掌,跏趺于蓮花寶座之上,一副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之神態,令人肅然起敬。龕背供楊枝觀音像,妙相莊嚴。殿后兩側,左塑文殊,跨青獅;右塑普賢,跨白象。殿內周壁,嵌有光緒年間雕刻之五百羅漢造像磚。眾多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外罩玻璃,以防損壞。殿東首,懸大銅鐘一口,鑄于南宋嘉定十一年,重七千斤,扣之,其聲訇然,余音繞梁,歷久始歇。圓通寶殿外墻,嵌有石柱,上刻楹聯,皆清代顯官鴻儒墨跡,文革之時,幸免厄難,彌足珍貴。
三圣殿
三圣殿在圓通寶殿之后。殿前過道,有青石欄桿遮護,階下空地開闊。三圣殿寬七開間,極為寬敞。寺中拜懺、誦經等佛事,多于此殿舉行之。殿供西方三圣裝金立像,雄偉而莊嚴。龕背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妝金立像,法相莊嚴,觀者稱嘆。殿后兩側,分塑伽藍菩薩、祖師菩薩坐像。殿之兩側,懸《九品蓮臺圖》,宣紙設色,工筆精繪,裝于玻璃鏡框之內,畫面人物,線條流暢,神采飛動。觀者肅然起敬,倍增凈信。
藏經樓
藏經樓在三圣殿之后,下為方丈(法堂)。門上橫匾一方,題“方丈”兩字,字體遒勁,乃晚清鎮海書法名家陳修榆所書。方丈前天井,有石池一方,為魚樂園;上架一橋,名“接引橋”,小巧玲瓏,以供觀賞。方丈殿正中供釋迦如來坐像一尊,迦葉、阿難尊者侍立兩側。
七塔禪寺1983年被列入中國大陸漢族地區的重點寺院,2011年1月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寺內除主要殿堂為古典建筑外,還保存有一批珍貴文物:①寺院開山祖師心鏡藏奐禪師舍利塔,上刻“唐敕賜心鏡禪師真身舍利塔”等字樣。②宋代大銅鐘兩口,各重達七、八千斤,分別鑄于南宋紹興四年(1134)和嘉定十一年(1218)。③宋元壽山石雕十八羅漢一堂。④清雍正十三年(1735)刻印、光緒頒賜之《龍藏》一部。⑤梵文貝葉經一束280片。⑥清代石刻五百羅漢造像圖,工藝精妙,形神兼備,佛門珍品,海內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