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和全國政協經濟界委員聯組會上指出,要“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本o密結合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要求,深入推進養老產業融合發展,是激發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期待的重要內容。
養老產業發展與新發展格局的要求高度契合
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礎是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養老產業同樣以此為依托。截至2019年,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已達2.54億人,中國無疑是全世界服務對象最為眾多的養老市場。從已經開展的四次全國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看,老年人收入實現了較快增加。與此同時,老年人在一些領域的消費甚至超過了全齡人群的平均水平,表現出不斷釋放的購買力。老年人總量的不斷增加和老年人收入的持續增長,共同催生出全球產業規模最大的養老市場。
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方向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養老產業破解瓶頸的主攻方向也在供給側。我國人均GDP已經接近1萬美元,居民收入、老年人收入不斷站上新臺階,購買力不足的問題逐步讓位給供給不充分的問題,后者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養老產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矛盾和最大瓶頸。近年來,養老服務業加快“放管服”改革,國家全面放開了養老服務市場,最大限度放寬了準入限制,不斷探索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模式,創新實施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專項行動,同時從規劃、用地、稅費、價格、投資、金融、社保、人才、購買服務、對外開放等多方面、多維度謀劃并出臺了支持政策,這些舉措都是為了破除養老服務的供給側障礙,釋放養老產業新動能。2012年全國新注冊的養老服務企業只有6000多家,到2019年新增注冊養老服務企業已經超過了2.7萬家,養老服務供給呈現出井噴式增長的發展態勢。
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是擴大內需,養老產業是典型的內需型產業。筆者利用2017年的149個細分行業投入產出表,將各個行業最終使用中用于消費支出和資本形成總額的部分合計所占的比例,稱為“內需率”。內需率越高,說明一個行業對包括消費和投資在內的國內需求相對貢獻越大。2017年,全部149個細分行業的加權平均的內需率為83.2%。也就是說,當年形成的最終產品,其中有83.2%是供國內使用的。同年,養老機構所在的社會工作行業內需率高達100%,該行業創造的最終產出完全供國內使用。居家養老所需的家政服務等居民服務業、與老年人密切相關的醫養結合機構、醫療衛生服務所屬的衛生行業,內需率均為99.8%,這兩個行業創造的最終產出絕大部分也適用于國內使用。發展養老產業,有利于緩解中國經濟對外需的過度依賴,促進國內消費和投資。
新發展格局的構建離不開收入分配的理順,養老產業可以促進分配格局的合理化。在國內大循環中,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是阻塞循環的一大障礙。尤其是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勞動者報酬占比偏低,不利于消費。2017年,國民經濟各行業加權平均的勞動者報酬占增加值比重為51.4%,也就是說,只有一半左右的新創造價值分配給了勞動者。與養老產業密切相關的社會工作、居民服務、衛生等行業,勞動者報酬占增加值的比重為75%-93%。養老產業的發展一方面通過較高的內需率直接促進擴大內需,另一方面通過較高的勞動者報酬占比直接增加勞動者的收入,為消費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進而間接促進國內需求的擴大——二者形成了疊加效應。
新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中國養老產業也不是封閉的市場。早在被業界稱為養老服務業“元年”的2013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就提出要“鼓勵境外資本投資養老服務業”。2014年,商務部會同民政部發布了《關于鼓勵外國投資者在華設立營利性養老機構從事養老服務的公告》。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專門針對“鼓勵境外投資者設立非營利性養老機構”的政策進行了部署。與此同時,全國眾多的自由貿易試驗區還對外資參與養老服務業的障礙進行了更加大刀闊斧的破除。一段時期以來,國外養老企業積極投資于中國養老市場,有的已經設立了連鎖化的養老機構,有的與國內企業合作引入了先進的持續照護社區等模式,有的向中國提供了養老建筑設計、養老機構運營等服務。國外的一些養老投資基金通過參股、戰略投資等方式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
融合發展是養老產業對標雙循環要求的必然選擇
立足于與新發展格局相契合的行業特征,養老產業應進一步對標雙循環的深刻內涵,按照黨中央的更高要求,走融合發展的道路,不斷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促進養老服務供給與需求的融合,暢通養老市場循環。更加注重用新的供給方式來帶動新的需求,通過培育消費習慣、改善顧客體驗、提供定制式產品和服務,來引導養老服務需求的擴大。更加注重新產品的研發和新服務方式的設計,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將潛在的養老需求顯化。積極引入社會企業參與養老服務,有效運用商業模式來實現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相統一、股東收益和公益使命兼顧。推動養老政策向產業組織政策、產業技術政策乃至綜合性產業政策升級,培育競爭優勢強、研發能力強、用戶黏性強的養老產業主體。
促進養老服務提供主體之間的融合,暢通政企合作、政社合作。政府更好地發揮規劃引領、政策支持、包容審慎監管等作用,守住基本養老服務底線,為市場和社會主體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企業更好地發揮資源配置效率較高、適應多層次多樣化需求的優勢,為老年人提供豐富的產品和服務選項。社會組織更好地發揮非營利性和植根基層的優勢,積極為中低收入群體提供其可負擔的養老服務。繼續推進公建民營、城企聯動,充分發揮政府部門、企業、社會組織各自的比較優勢,通力協作,形成補短板、鍛長板、降成本、提質量的整體合力。
促進養老相關產業之間的融合,暢通養老服務要素流動。通過跨業務、跨方式、跨行業的相互融入,盤活新要素,釋放新動能,發揮出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雙重效應。比如通過“醫”與“養”的相互盤活,提高養老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床位利用率。利用率提高了,營業收入和利潤增加了,既可以增加或者升級改造機構的設施,也可以向社區和居家養老提供延伸服務,擴大養老服務供給。養老產業不僅要讓內部各子行業相融合,更要主動與全周期健康、現代金融、先進制造、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等行業深度融合,為國民經濟整體的雙循環、新格局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