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就是一個堡壘,它能在生活不夠公平的時候于他人不懷好意的目光下保護你。
▼ 堡壘上的紅色燈塔


畫家李斌想把我設計的第二畫室改成自己的畫庫和居所。一樓是大小畫庫,門廳,起居室含餐廳廚房,二樓是男女主人臥室,當中是書房。在建造過程中,希望書房可以兼做傭人臥室,要有朝南的陽臺供洗衣晾曬,要用天橋把住所和磯崎新設計的第一畫室聯系起來。他希望通過第二畫室的改建,把第一畫室的居住功能置換出來,最后變成李斌的個人美術館。這就才是畫家之宅,他可以在這里戰斗,他可以終老于此。
▼ 北立面(原第二畫室)


▼ 一層平面


▼ 軸測




我堅持在設計中建立一種對偶的關系,我和李斌,磯崎新和我,我的舊作和新作,周邊建筑和畫家之宅,李斌的畫作和居所,所有現在的信息會綜合成上句,下句就是我要創作的建筑。上句在形式上的豐富和內容的貧乏,決定了下句在形式上的樸素和內容豐富得以成立。既然畫家之宅的鄰居們都是財富精英,但樸素的居所反而在財富面前顯得從容。李斌外表平靜,內心豐富壯闊,這房子就應該是他人生最佳寫照。
▼ 基地鳥瞰


▼ 樸素的居所

▌ 節儉持家舊物利用
李斌希望第二畫室的窗子包括天窗都可以利用到新建筑上。我立面的原則是按需開窗,窗洞由業主幾個建筑廢棄的舊窗大小決定,舊窗用完了,就根據需要設計新窗。因此這個立面上的窗分兩類,線性窗是新設計的,方窗是舊窗加以利用,所以尺寸各異,仔細看,窗框顏色也有些差別,位置則是根據室內家具按需求確定。就是這些窗子,最后決定了畫家之宅的屋頂和立面。畫室舊有的各種天窗讓畫家之宅變成了天光之家,不同尺寸的光線有如瀑布傾瀉到室內,強化了室內的內向性氣質。
▼ 建筑南立面,大小不一的窗戶


▼ 角部的天窗


▼ 各扇天窗讓畫家之宅變成了天光之家,強化了室內的內向性氣質


▌ 我在與驕傲不間斷的肉搏中看到了光
李斌質疑過建筑師白色的偏好,他在我設計的第三畫室室內使用了灰色作為背景,事后證明很好地烘托了畫作。建筑師的確有不少建筑學成見,有時被成為職業驕傲。在新的項目中,我試圖和我的驕傲做一下搏斗。
畫家之宅外立面上,我選擇了一種很少用的精致淺灰,并在涂料未干的時候,用木模根據設計壓出肌理,試圖表達一種有意克制的情緒。意外的是在日光下,這灰色的房子看上去閃閃發光,尤其下過雨后,比白色的第一畫室看上去還要亮。
▼ 外立面的精致淺灰及肌理

▼ 在日光下,這灰色的房子看上去閃閃發光

我覺得李斌就是畫家堂吉訶德,我為這樣的騎士創作一個堡壘。而起居室則是堡壘的圣殿,李斌在這里沉思,回憶,或者積蓄力量企圖再戰。我把李斌常用的紅色粉刷了起居室。在西南角天花上引入天光,這耀眼的光和紅色把起居室變成畫家的神圣空間。
▼ 粉刷成紅色的起居室

▼ 耀眼的光和紅色把起居室變成畫家的神圣空間

▌ 偶然的神圣空間
樓梯和電梯之間形成了一個多余空間,屋頂安裝了天窗后就像一口井,這是個多好的冥想空間,我對李斌說你可以畫一些壁畫,坐井觀天。但李斌只刷了一層天藍色。結果天光把藍色反射得到處都是,無法回避,于是這個多余空間變成了控制性空間,變成了一個偶發的神圣空間。
▼ 建筑剖面


▌ 即興
畫家之宅建造周期很長,畫家在監工的過程中會對功能做出調整。一開始他覺得居所要和畫室分開,獨自一體。后來覺得不方便,就要求架設一座橋,似乎可能會破壞最初設計的完整性,但在不改變已有格局的情況下順手確定的曲型橋梁卻是意外的生動。
南面陽臺的立面紋樣是李斌自己設計的圖章,原來用圖案的鐵板遮住陽臺是處于保證采光同時兼顧視線阻擋和防盜。現在這個圖章紋樣成為南立面重要的標志。
入口門廳后面藏著個灰空間,原來是設想一個內凹空間作為茶室,現在看來更像是吸煙空間。李斌希望面對一副壁畫,臨近結束后發現,圍墻的斑駁痕跡本身就是一幅畫,于是作罷。
▼ 曲型橋梁(蘇圣亮攝)


▼ 一層所見曲型橋梁

▼ 被圍墻遮擋的南立面

庭院里有棵大香樟,所以畫家之宅的北面以樹干為界。但樹冠影響到了二層,我和李斌都不愿意修建樹枝來保全建筑氣候邊界,最后我把這面墻做成了斜墻。為了突出樹,作為在樹的背景的局部立面改成了鋼板。
▼ 從鄰居家看到的東立面


▌ 一些意外
由于造價,我們沒有選用耐候鋼,鋼板的銹蝕的過程中一度呈現美麗的金黃色,后來刷上防銹漆后,就變成目前的深咖啡色,這個變化的過程讓我意識到建筑就是一個過程,竭力維持建成的初始狀態,或許是建筑師的偏見。
在構想紅色室內的時候并沒有考慮到紅色在立面的擴張影響,建成后發現,無色的玻璃被染得分外奪目,立面由此被室內改寫了。從衰敗的臨近會所看過去,西南角的天窗就像是這個堡壘的紅色燈塔。
▼ 鋼板的銹蝕的過程中一度呈現美麗的金黃色

▌ 容錯
由于國內的大多數土建工人的基本學歷在初中,讀圖的基本依賴工頭。尤其像畫家之宅這類的工程是做不到圖紙和建造嚴絲合縫的。在22年的職業生涯中,我逐步摸索出一套容錯的設計策略。節點設計要便于理解和施工,不去糾纏構造,大的策略和效果毫不放松,細部則允許可控的施工錯誤,在這些錯誤上重新設計,來刻意暴露這些錯誤。比如立面避讓窗戶而折線的落水管,車庫里對暖通管線的遮擋等等。這些暴露有時會展現不可思議的趣味。
▌ 被遺忘的小心機
我用螢石以干粘石工藝設計了墻裙,希望它在夜色中能夠如銀河閃閃發亮。我在立面肌理中加了落葉的印記,東側山墻還做了一個切口來呼應斜墻,但這些小伎倆在緩慢的建造中都變得不是很重要,時間把熒光變得暗淡,把葉子的痕跡變得不容易辨識。時間最終把畫家之宅變得簡單樸素。
▼ 用螢石以干粘石工藝設計了墻裙



▼ 時間最終把畫家之宅變得簡單樸素


▌ 漫長的建造是一種修行
這個房子造了四年才完工。漫長的建造是一場修行,期間經歷許多意外,幫助我認識了自己。
我原本希望一個重要的作品來證明自己,但落成之后,我則覺得證明給其他人其實不那么重要。在朋友圈發布畫家之宅的時候,有的人看到了斯卡帕,有的人看到了巴拉甘,有的人看到了蒙德里安,更有人看到了方形的朗香和安藤。都沒錯,一個作品有足夠多的解讀就能證明它的豐富性,每個人看到的是自己所想看的,那么我看到的一定是我種種過去以及決心新生的未來。假如這個世界不夠美好,就讓我們創造一個新的吧。
四年間建筑師的草圖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建成


項目信息
主持建筑師:俞挺
項目建筑師:俞挺
建筑設計:夏慕蓉,黃河
室內設計:宋夢嬌,潘大力
業主:李斌
建筑面積:250㎡
結構形式:鋼筋混凝土框架
設計時間:2013
建造時間:2014-2017
攝影:CreatAR Images 清筑影像
(艾清,毛盈晨,史凱程)
蘇圣亮
陳顥
尹明
你看到了磯崎新設計的第一畫室,
也看到了被改建的第二畫室,
現在你可以看一眼第三畫室
▼
WutopiaLab設計的第三畫室(2012年建成)


(文章來源:Wutopia 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