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姚縣境內,沿著蜿蜒的盤山公路行進,欣賞沿途山間風光,不久便能走到一座古老的小鎮——石羊古鎮。
石羊古鎮被寧靜的香河環抱著,徜徉在群山之間,放眼望去一片青蔥。這里是楚雄州境內八個AAAA級景區之一。
石羊古鎮以“滇國鹽都·祭孔圣地”聞名于世,周圍名勝遍布,碑塔林立,有著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其中最為著名石羊孔廟,已在風雨中屹立數百年,日復一日迎接著絡繹不絕的香客。
滇國鹽都
石羊古鎮又名“白井”,古為“鹽豐縣”,歷史上因鹽業而興盛,自西漢鑿井采鹽以來,就是云南井鹽的盛產地,至明末清初達到鼎盛時期。南疆數省,邊陲鄰國,均以能享潔白如雪的白井鹽為榮。
貫穿古今的鹽井帶來了經濟命脈,石羊也因此商賈云集。隨著歷代王朝官吏"直隸提舉司"的輪換,石羊成為眾生仰慕向往的黃金寶地,頻繁的貿易交流也給地處深山僻壤的石羊帶來多元文化的沖擊。
"立學校以振民風,設關津以便行旅,造塔坊以培文風"。石羊方圓不越十里,遍布著明清時曾設靈源、張公、綠蘿、龍泉、龍吟五大書院及多所義學、塾館,各種文化相互激蕩、交融,孕育有了現有石羊特色的歷史文化。盡管經歷了較多的歷史滄桑和自然災害的破壞,但仍有很多歷史瑰寶保留了下來。
如今,石羊不僅保存最大最完好的孔子銅像,古樸的慶豐鹽井以及古滇制鹽法也流傳下來。游客可以在此觀看古老的取鹵儀式,品味醇厚景紅鹽茶,感受滇國鹽都跨越時空的魅力。
祭孔圣地
石羊自古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歷經600多年的風雨,以大殿為主體,另有朱子閣、誦經閣、鄉賢祠、月拱橋、大理石壁畫、石刻等,占地面積近千平方米。建造古雅精密,整個寺廟層頂均用黃、紅、綠三種琉璃覆蓋。門雕花草、玲瓏別致,龍鳳獅虎,花鳥魚蟲,松柏藤葛,彩畫工整,栩栩如生。
大成殿的孔子銅坐像,鑄于康熙年代,歷經9年完工,高2.3米,凈重2.5噸,這是聞名遐邇的中國最大的孔子銅像。
石羊古鎮保留了每年孔子誕辰最盛大的儀式——祭孔大典。祭孔大典是華夏民族為了尊崇與懷念至圣先師孔子舉行的隆重祀典,集樂、歌、舞、禮為一體,于每年陰歷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時舉行。
祭孔大典主要包括樂、歌、舞、禮四種形式,樂、歌、舞都是緊緊圍繞禮儀而進行的,所有禮儀要求“必豐、必潔、必誠、必敬”。大典用音樂、舞蹈等集中表現了儒家思想文化,體現了藝術形式與思想內容的高度統一,形象地闡釋了孔子學說中“禮”的涵義,同時也表達了“仁者愛人”、“以禮立人”的思想,具有較強的思想親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藝術感染力,對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營造和樂氛圍、構建和諧社會、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會作用。
石羊自古學風盛行,人才輩出,為了將這種尊師尚學的精神延續傳承下去,石羊古鎮通過挖掘地方文化,復原古老歷史,將祭孔儀式作為一種特色體驗旅游產品向外推出,讓每一位原道而來的游客隨時能夠體驗到儒家文化的精髓和脈絡,完成內心的夙愿。此外,每年9月28日孔子誕辰,石羊古鎮也將舉辦一年一度中最為盛大的祭孔大典,并向高考及第的學子們發放獎學金。
一切都是“慢”的
踏入石羊古鎮,古樸厚重的歷史氣息鋪面而來。沿街的青磚瓦黛或是磨平紋路的石板,都提醒著你,這里曾有過輝煌的歷史。
在石羊古鎮,一切都是“慢”的。
一場春雨之后,山谷上空騰起淡淡的煙霧,為這座小鎮蒙上了一絲神秘的面紗。不論是居民還是游客,都顯出一副悠閑的樣子,在青石板上踱步,不急于趕往任何地方。
很多人會在清凈的早晨起床,在鎮子里尋覓一些當地特色的小吃。石羊的飲食文化也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征,人們總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盛產巖鹽的石羊,小吃制作自然也是因地制宜。
石羊椒鹽餅、小土餅、紅鹽茶等小吃,都采用當地原生的食材制作,純天然原料加上古法制成食鹽,自然有著獨特的風味。早餐選擇一碗黃粉湯就著椒鹽餅下肚,已然成為了石羊古鎮的標配飲食。
近幾年,慢生活的概念常常被人們提起。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寫道“人類總是缺乏自信,進進退退,走走停停,不停的自我耗損,又不斷的為自我耗損而再耗損”。
迫于生活的壓力,人們總是將大量時間精力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無暇追尋關于生活的儀式感。但這里不同,石羊古鎮的一切,都會讓焦躁忙碌的人慢下來,沿著厚重的歷史文脈,尋找生活的儀式感。
也許有一天,你有幸來到今石羊古鎮,請放慢腳步,在悠閑的生活中尋找一份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