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勞水鄉不同于烏鎮般的江南水鄉,也不類逢簡般的嶺南水鄉,而更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
舟在水中行,人沿荷邊走,拳出詠春家,這是我對江門鶴山市古勞水鄉的三大印象。
如果一定要找一種風格來形容古勞水鄉,我想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倒與古勞水鄉有幾分相似——古勞是嶺南最后的原始水鄉!
水鄉印象:舟在水中行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當我乘著小艇穿行在古勞水路之中、眼觀兩岸綠樹黃花之時,腦海中想起的就是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的文字——只不過是黃花代替了文中的桃花罷了。
古勞水鄉內外的景色相差很大:水鄉入口處,是現代化規范管理的游客中心和候船大廳,游客在此等候摩托小艇游水鄉;但當你坐上小艇深入水鄉后,兩岸的花草樹木和小鳥、蝴蝶都是那么原生態!
穿過入口附近一處兩邊都是黃花綠樹的狹窄水路后,眼前突然豁然開朗,水路一下子變得開闊起來。
舟游古勞水鄉就得入鄉隨俗,戴上大草帽才是玩得地道!如果太過拘泥都市潮人的裝扮是會讓體驗大打折扣的。
古勞的水鄉印象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圍墩!
歷史記載,明洪武二十七年,古勞人馮八秀奉旨興建古勞圍。從此,古勞便從灘涂澤國逐漸變成美麗的嶺南水鄉。“圍墩”是根據地理特點命名的,意即堤圍下的一個個“墩”。因此,古勞水鄉又稱“圍墩水鄉”。
荷花印象:人沿荷邊走
正值盛夏,又是一年一度觀賞荷花的好季節!古勞水鄉的橫海浪荷花世界一帶種植了大片荷花,每逢到了盛夏黃昏就會出現“三百畝荷花競秀,數千只白鷺齊飛”的自然景色。
為了觀賞“荷花競秀,白鷺齊飛”的美景,我們的小艇深入橫海浪荷花世界,那里是整個古勞水鄉最大的湖泊。荷間行舟,能更近距離地觀賞荷花。小艇慢駛期間,有一種“舟在水上行、人沿荷邊走”的感覺!
功夫印象:拳出詠春家
我們從水鄉的碼頭登岸,我的腦海中不禁又想起《桃花源記》里的描述:“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水鄉的另一頭就是橫海村,那里土地平曠,屋舍儼然,良田、美池、桑竹,宛如《桃花源記》里的描述。
步行不遠,我們來到了古勞水鄉民俗風情館。風情館實際上是一個古勞古建筑群,里面還原了古代古勞水鄉的民居和民俗,不僅有男耕女織的情景模擬,還有醫館、美食的還原。看完風情館,我對古勞水鄉的認識又增加了幾分。
不過,我還是要加緊腳步,去此行我最關注的地方——功夫之鄉!
近年來隨著香港電影對詠春拳的宣傳,“葉問、李小龍、詠春”等詞匯再度在華人圈子里火起來。詠春的一代宗師葉問及其最強弟子李小龍都是佛山人,銀幕形象更是國際知名。
葉問的師傅是陳華順、梁璧,而陳華順、梁璧的師傅就是人稱“佛山贊先生”的梁贊。梁贊成名于佛山,但其實他的故鄉就在風景優美的古勞水鄉!
梁贊及其徒子徒孫的銅像,右二和右一分別是葉問和李小龍。
在梁贊先生的帶領下,古勞人紛紛練習詠春拳,世代沿襲,今天的古勞水鄉已形成一種深厚的詠春文化,真正是高手藏于民間的功夫之鄉,名副其實的“嶺南鶴武、功夫水鄉”!
來到“功夫水鄉”,有什么看頭?
首先,可以逛逛梁贊文化廣場,然后沿途深入梁贊故居,感受“功夫水鄉”文化。
梁贊故居很大,占地面積105平方米,有寢居室、訓練房、醫藥房等多間房屋,房屋采用磚木結構,青磚墻七順一丁錯縫壘砌。無論是看古建筑還是懷緬梁贊先生,這里都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