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文化,包含著對人生的審美態度:要求人們擺脫千般比較、萬種求索,在繁華的萬象中直覺頓悟生命的本來面目,從而達到精神的圓滿自足。
禪是以審美的態度對待人生和世界的,這成為禪文化與中國園林藝術發生聯系的契機所在。禪意園林的目的是陶醉與欣喜。階梯,小橋還有湖石……它們都是用來沉思和冥想的。
中國古典園林的禪意,具體表現為這樣的一些空間原則和細部的手法:
一、框景的手法
以園林建筑物或園墻的窗戶、門洞邊框為畫框,框入相對的鄰景,造成如畫的感覺。當人們游園時無意中發現框入的美景,會產生一種“驀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的感覺,所看到的實景在框格中變成了一幅畫,實景便產生了空靈的效果。這樣,欣賞節奏放慢,增添了心理上的情趣,無形之中擴展了空間,正如李漁所說“尺幅窗,無心畫”的境界,通過虛空的門窗納入周圍實景,使實景化為游人心中的虛境,造成一種深遠無盡的妙趣。
二、墻壁的處理
墻壁,本來容易給人封閉、呆板的感覺,若“以粉壁為紙,以疊石、花木為繪”,即在粉墻邊疊石、種花可軟化生硬的人工邊界,增添自然情趣。造墻的材料、營造方法多樣,如虎皮石墻、透空的花墻、竹籬墻等,素樸自然。
三、水面的處理
雖然宅園之水面積有限,水面又往往非常集中,但通過采用亂石駁岸、水因岸曲、曲橋穿水而過或花木掩映水池盡頭的手法,就可造就曲水無盡的景深感。
四、花木虧蔽
當游人透過枝葉扶疏的花木去看某處景物時,由于其視線和景物之間隔了一層花木,增添了一重層次,從而使景物顯得有縱深感。如此一來,雖然實際距離未變,給人的感覺卻是加深了距離,空間似乎變大、邊遠了。并且,在樹木花叢的似遮似露、有蔽有顯的掩映間,遠處的景物不再是輪廓分明的實體,而是形態朦朧的虛景了,給人們在心理上留下了想象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