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石窟寺頻頻引發關注。10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加大石窟寺搶救性保護力度、建立石窟寺安全長效機制、規范石窟寺旅游開發活動等10項主要任務。10月27日,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強石窟寺等文物開放管理和實行游客承載量公告制度有關工作的通知》旨在進一步加強石窟寺保護管理,切實解決部分石窟寺游客量超負荷問題,確保文物和游客安全。
《意見》明確10項主要任務
《意見》指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論述精神,堅持統籌規劃,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堅持保護第一,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平;堅持廣聚人才,建設高素質、專業化的科研和文物修復隊伍;堅持傳承創新,挖掘弘揚石窟寺文化藝術魅力;堅持交流互鑒,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走出一條具有示范意義的石窟寺保護利用之路。
《意見》提出,到2022年,石窟寺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要進展,石窟寺重大險情全面消除,石窟寺“四有”(有保護范圍、有標志說明、有記錄檔案、有專門機構或專人負責管理)工作基本健全,重點石窟寺安防設施全覆蓋。到“十四五”末,石窟寺保護長效機制基本形成;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完善,保護管理機構和隊伍更加健全;石窟寺保護利用水平顯著提升,文化影響力日益增強。
《意見》明確了石窟寺保護利用10項主要任務:
一是加大石窟寺搶救性保護力度。開展全國石窟寺保護情況調查,編制專項規劃,實施石窟寺保護重大工程。
二是建立石窟寺安全長效機制。實施石窟寺安全直接責任人公示公告制度,建立完善聯合執法巡查制度,開展全國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開展石窟寺違規妝彩、涂畫、燃香專項整治工作。
三是深化學術研究和價值挖掘。有序開展考古調查、價值闡釋、藝術研究和成果普及,制定出臺石窟寺考古中長期計劃。
四是加強石窟寺數字化保護利用。加快制定相關標準規范,開展石窟寺數字化工作,加強數字資源管理和共享共用。
五是提升石窟寺綜合展示水平。實施石窟寺展示陳列提質工程,建設國家文化遺產線路、國家遺址公園。
六是規范石窟寺旅游開發活動。核定、公布石窟寺景區游客承載量和重點洞窟的最大瞬時容量,推廣預約參觀制。
七是深化石窟寺文化交流合作。安排石窟寺考古研究、文物保護等學術交流與合作項目,策劃外展精品項目。
八是發揮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快石窟寺病害檢測、無人智能監控等關鍵技術攻關,加強基礎研究,安排一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九是完善人才教育培養體系。建立以研究生教育為主的專門人才聯合培養基地,設立文物保護職業教育與培訓基地,推動建立完善文物修復領域職業技能等級制度。
十是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健全國家和區域兩級石窟寺協調保護研究機制,完善石窟寺保護利用項目政府采購管理方式,優化工程管理,鼓勵采取設計施工一體化方式。
石窟寺,就是開鑿在山崖上的佛寺,其模仿地面佛寺而建造,主要用來拜佛、起居和禪修,因此石窟中往往雕塑有佛像,我們熟知的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樂山大佛、大足石刻等,都是石窟寺,石窟寺從哪里來?
石窟寺起源于3世紀的古印度,阿育王時期開始鑿山開窟,佛教創立后,佛教徒借用這種,適應印度當地炎熱氣候的寺院形式,而后逐漸流行,最有名的是阿旃陀石窟。隨著佛教傳播,石窟寺及其藝術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3世紀時,龜茲國已成為蔥嶺以東的佛教中心,以庫車、拜城為中心的古龜茲地區,是新疆石窟寺最集中的區域,現存克孜爾石窟是其代表。
魏晉南北朝時,我國佛教繁榮開鑿石窟風氣盛行,4世紀末期,河西地區已有石窟出現,甘肅武威的天梯山石窟,開鑿于東晉十六國北涼時期,是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被學術界稱為“石窟鼻祖”。
5世紀初,北魏滅北涼后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佛教和石窟寺開鑿傳入中原,北魏和平初年(460年),云岡石窟開鑿,成為中原石窟寺開鑿的中心。
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在城南開鑿龍門石窟,以洛陽為中心的石窟寺群出現,6世紀前期,北魏分裂,東部石窟以鄴城和太原為中心,出現了南北響堂山、水浴寺、小南海等石窟,敦煌石窟與麥積山石窟,分別在前秦和后秦時期,已經開始開鑿。
6世紀至8世紀,石窟寺開鑿增加,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開始了更大規模的開鑿建造。8世紀后,唐朝由盛轉衰,北方石窟寺衰落,石窟中心向政局穩定的西南轉移,宋遼金元時期,開窟稍恢復,到了明清,開鑿工程趨于沉寂。我國現存石窟寺遺址數量眾多,其內容豐富、分布地域廣闊,據統計,全國共有316處石窟寺,石窟寺有幾類?
中國石窟寺分為七大類,即——1.窟內立中心塔柱的中心柱窟(塔廟窟)2.無中心塔柱的佛殿窟3.僧人生活起居和禪行的僧房窟4.塔廟窟和佛殿窟中雕塑大型佛像的大像窟5.佛殿窟內設壇置像的佛壇窟6.僧房窟中專為禪行的小型禪窟7.小型禪窟成組的禪窟群
石窟寺分布在哪些地方?我國各地都有石窟寺,因年代、選址、文化不同,分為四大區域,即——新疆地區、中原及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藏地區。
如今,許多石窟寺已如垂暮老人,不再有往日的強挺硬朗、雄武靚麗,而是外糙內虛、百病纏身,然而,石窟寺并非普通石頭,她是石化的古代藝術、古代文化,是古人的情感、古人的精神,是承載著中華文化和民族情感的歷史遺產,如何讓歷經千年的石窟寺,健康而有尊嚴地活在當下,使其既撫慰人的心靈,又服務于社會發展,還要將文化薪火千秋萬代流傳下去,需要我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