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該如何建設?農村產業如何融合發展?新產業和新業態如何培育?鄉村的特色如何保留?農民的積極性怎樣調動?
融合思維將產業與文化串聯起來
從荒無人煙的廢棄古村到文化創意聚集的隱世秘地,地處溫州甌海區大羅山中心的盤垟村迎來新生。
過去的盤垟村,是一個被時光遺忘的古老村落。5年前,浙江隱墅鄉村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在保留原有建筑風貌的基礎上,改造村里57座廢棄已久的石頭民居,利用村莊的歷史文化與周邊旅游資源打造田園綜合體,盤垟村的命運隨之發生轉變。
如何在保護古村落原生態的基礎上,用文化創意來激活村莊?
“通過租賃農民閑置住宅,在保持鄉土建筑風貌的前提下,我們對傳統建筑及村落實現保護基礎上的有限利用,建設市民與農民共同創造的新型鄉村社區,一種全新的鄉村生活服務綜合體。”浙江隱墅鄉村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勇偉認為,田園綜合體首先體現了融合發展的新思維,通過產業和文化的串聯,拓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空間。
特色產業園是田園綜合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衍生著新業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
在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劉奇看來,沒有產業支撐的田園綜合體只能是一副空皮囊。“一個完善的田園綜合體應是一個包含農、林、牧、漁、加工、制造、餐飲、酒店、倉儲、保鮮、金融、工商、旅游及房地產等行業的三產融合體和城鄉復合體。”劉奇說。
“如果說詩意棲居是一種人類生活的終極理想,那么田園綜合體將是當下實現理想的可行之道。”臺灣品牌農業推廣協會理事長張玉成指出,建設田園綜合體的目的,就是為了把城市的資本與現代經營理念引入農村,實現生產、生活與生態的融合,讓農民的口袋鼓起來,農村的經濟發展起來。

協同思維構建4.0版本的鄉村現代化模式
如何讓農民變成讓人羨慕的職業?農灣農業創客空間創始人隋海周期盼著在田園綜合體的實踐中找到答案。
作為扎根于山東青島的農業垂直領域創新創業孵化平臺,農灣已走在了農企孵化、農業投資、農業產業鏈整合等行業發展的前列。
“田園綜合體與其他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提出將農民納入鄉建的進程之中,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隋海周介紹,為幫助“新農人”在田園綜合體里實現創業夢想,農灣不僅以股權合作的方式為創業者提供即時啟用的溫室農業設施,以此最大化降低農業創業的投資風險,還可通過逾10億元規模的農業產業基金對創業者進行風險投資,讓農民分享田園綜合體建設成果。
在田園綜合體建設上,此次財政部通知明確提出,要爭取未來兩三年有大發展大變化,讓各方從中借鑒學習成功經驗和做法,讓人們從中感到農業是充滿希望的現代產業、農民是令人羨慕的體面職業、農村是宜居宜業的美好家園。
“農業的現代化,如果沒有農民現代化,沒有新型農業主體加入,終將是空中樓閣。歸納起來,實際上我們真正要走的是一條農民、農村、農業協同發展的鄉村現代化道路。”為此,風土(北京)城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負責人轟偉提出了建設鄉村4.0版本的設想。
“如果說,過去的新農村是鄉村現代化的2.0版本,美麗鄉村建設是3.0版本,特色小鎮是3.5版本,那么田園綜合體則是一個更為高級的形態。在這里,不僅有著老農民,更有著被鄉村吸引、愿意從城市回歸鄉村、參與‘三農’發展的新農民。”轟偉說。
撬動思維激發金融和社會資本的投資熱情
自今年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出以來,田園綜合體成為特色小鎮之后,又一投資新藍海。當前,田園綜合體建設需要大量資金,這些資金應從哪里來?
除了農村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條件之外,此次還對投入資金有了明確要求——“嚴控政府債務風險和村級組織債務風險,不新增債務負擔”。這意味著,試點地區要利用撬動思維,積極探索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綜合考慮運用先建后補、貼息、以獎代補、擔保補貼、風險補償金等,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田園綜合體建設。
為了防止出現類似“特色小鎮”一哄而上的情況,通知明確,要適應農村發展階段性需要,遵循農村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
早在政府推動此次試點之前,田園東方投資有限公司創始人張誠就開始在無錫陽山鎮的一個鄉村“探路”田園綜合體。為了保留田園生態,當時他要求“刀下留房”,最大限度地保留或恢復村落自然形態。
“在鄉村建設中,不論是政府試點還是投資者,都不能太理想主義,要審慎地對待田園綜合體的發展,把資金、人才、技術等優勢要素匯聚在一起,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這考驗的是地方的行政管理能力,以及組織者的資源整合能力。”張誠說。(文章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