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塘位于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姜山鎮,有“四明古郡,文獻之邦,有江山之勝,水陸之饒”之美譽,這是一個有著“唯有讀書高”、“只讀圣賢書”的古村,更有一個崇尚“學而優則仕”的陳氏家族。歷朝歷代,這里出過76位進士,被譽為“中國進士第一村”。
據歷史記載,走馬塘村始建于北宋端拱年間(公元988年),當年陳氏從江蘇長洲遷此歇腳居住,至今已逾千年。當時長洲進士陳矜任明州知府,死后葬于茅山,其子為父守陵,帶家眷定居走馬塘,遂成為今走馬塘人的祖先,至今已傳38代。今天存放在寧波天一閣的陳氏家譜,清楚詳細地記載了這個家族的千年變遷。
洋痕跡的建筑也極為典型。古村建筑以飛檐和石窗最富特色。石雕花窗的雕刻藝術令人驚嘆。窗上所飾各式圖案,人物類有“八仙”中的張果老、藍采和、呂洞賓等;文字類有“福”、“乾”等,寓意豐富深刻。古村最精妙的石窗在新祠堂后面的一條小巷中,古建筑學文獻中將其命名為“浙南石窗”。石窗雕刻細致,并且可以開啟自如,和木窗并無兩樣。走馬塘獨特的水系,也是一大特色。全村由四條河流環抱,有紫來橋、西沈橋、慶豐橋等于河上,聯系各水系。東鄰漕、邵家漕、蟹肚臍、后王漕、徐家漕散落其間,還有十余個大小參差、形態各異的小池掘于村中。走馬塘先民建造的水系能泄能排,形成了完備的河網防務系統,能使村民最大程度地抵御旱澇和火魔的侵襲。
據《陳氏宗譜》載,北宋開寶四年(971),姑蘇陳矜中進士后,于端拱元年(988)知明州,由于勤政愛民,百姓為他在奉化方橋建廟。茅山據傳漢代茅盈、茅固、茅震,騎鶴居此山,后人以為神異,山以“茅”名,陳矜死后也歸葬茅山。其子陳軒時任明州錄事,為父守孝而遷居茅山之陽走馬塘,此后陳氏子孫繁衍,耕讀傳家,漸成鄞南望族。據《宗譜》記載,自北宋至明清,陳氏族中進士76名,任職地方官吏161人。宋徽宗敕封走馬塘為“忠孝里”,宋理宗賜額家廟“遺忠堂”。這正是“一清二正勛名振朝綱,四靖三清德望聞鄉里”,走馬塘在鄞南平原上堪稱一顆璀璨的明珠。
走馬塘距甬城19公里,傍依奉化江支流東江,山明水秀,碧水繞村。《走馬八景》有:柳塘春信、蕙江秋潮、團橋明月、筆架瑞雪、遺忠靈石、南堰曉風、同文弦歌、西隱晚鐘等,景色幽美,風景獨好。
如今,走馬塘村占地僅2平方公里,600余戶1500余人,鱗次櫛比聚居于四方河網圍護的古村中,東升橋、紫來橋、西沈橋、慶豐橋、團聚橋、后宅橋等溝通陸路往來,漫步村內村外,岸堤栽竹植柳,風水池植荷養魚,古木掩映,玉荷飄香,水村蕩然一片生機。如果有興穿越歷史時空,尋訪走馬塘曾經有過的屐痕,更是另有一翻獨特的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