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寺位于陵川縣城西10公里禮義鎮梁泉村,創建年代不詳,據寺內碑文記載,寺原名龍泉寺,為當地百姓祈雨求福之所。唐總章二年(669年)稱龍嚴寺,殿內“家具熔金作像”。金天會七年(1129年)僧惠耀主持修建過殿,天會九年(1131年)增修法堂。大定二年(1162年)改額“龍巖寺”。明萬歷八年(1580年)又大興土木,葺補修繕。現存過殿建筑為金代遺物,其余皆為明代建筑。
寺坐北朝南,分為上下兩院,總占地面積1832平方米。上下兩院拾級而上,各院建在平臺之上,中軸線上依次排列有山門(僅存基址)、過殿、正殿,東西兩側為垛樓、耳殿、禪房。
龍巖寺過殿
寺內主體建筑過殿為金天會七年(1129年)所建。面寬、進深各三間,平面呈方形,單檐歇山頂,屋頂灰布瓦覆蓋。殿前磚砌臺基高0.9米,前檐明間設門,次間置窗。
四周檐柱石質,柱礎均為覆盆式,刻有寶裝蓮瓣花飾。檐下柱頭斗一周,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批竹昂,無補間斗。主體梁架四椽對后乳,通檐用三柱。
單杪單昂五鋪作
明間兩朵補間斗拱
四椽栿對后乳栿用三柱
殿內鋪作,連續出華栱,偷心造,上置替木上承梁栿
梁栿彩繪,蔓草紋
大雄寶殿
梁架彩繪
殘存壁畫
正殿前檐下保存有金碑2通,一為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一為金天會三年(1163年),記載了龍巖寺的歷史沿革,碑文以草、篆、隸、楷、行等多種字體鐫刻,書寫流暢,刻工精湛,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
《新建龍巖寺法堂記》
由本縣平城人貞元年間進士趙安時撰寫的《龍巖寺記》
這兩通碑上面真實地記錄了該寺的創建過程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