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相關專業的成熟,旅游景區形象識別系統成為了游客選擇旅游地的重要標準之一。良好的旅游景區形象設計能夠提升市場競爭能力,但由于各地區的旅游部門對于研發的重視程度不足,抄襲和仿造的問題十分嚴重,造成游客的用戶體驗較差等問題,游客對于具有更好的文化內涵的旅游景區形象的需求日益增加。
1、街子古鎮概況
街子在成都周邊的五個古鎮中是排得上名的,依然沿襲了低瓦檐、木門板、青石路的典型川西古鎮構成元素,但比起那些寬闊馬路一直修到家門口的古鎮,街子如麗江四方街般,沿街兩旁流淌而下的清澈河水顯出了街子亙古未變的純樸和古雅。街子場在崇州城西北25公里的鳳棲山下,與青城后山連接,依山傍水。它既得山靈水秀之惠,又有以唐代古剎光嚴禪院為中心的32座寺廟等古跡,融自然風景與人文景觀為一體。街子場有晉代古剎光嚴禪院、鳳棲山旅游風景區、千畝原始森林、千年銀杏、千年古楠、上古寺、清代古塔、清末民初古建一條街、宋代民族英雄王小波起義遺址、唐代一瓢詩人唐求故居(唐求紀念館),有神奇傳說的古龍潭、五柜沱、云霧洞等,全鎮各種文物古跡20余處。今天街子的老房子多半是明清時期留下來的遺物,若是觀景,最好去御龍橋,御龍橋邊有十余棵高大的銀杏樹,大樹枝葉繁茂地站立在場口的大壩邊上。在銀杏樹旁,有一座建于清末的紅色的塔,做工精細,每當山風吹過,塔上的小銅鈴會發出悅耳的聲音,古人稱這座塔為“字庫”塔。
2、街子古鎮導向導視系統現狀分析
街子古鎮有“蘭花之鄉”的美譽。景區位于成都市崇州城西北25公里的鳳棲山下,與青城后山連接,依山傍水。作為地區特色文化的街子古鎮文化景區,在歷經了4300多年的變遷之后,古遺跡6處、古建筑8處、古街9處、古樹3處組成了物質類文化遺存,合計26處,并且還有非物質類文化遺存22處。其不僅保留了原有的生活習俗,還蘊含了傳統文化的民俗內涵。成都市附近的五個古鎮中,街子古鎮擁有最佳的自然生態優勢,依山傍水。街子古鎮的文化多元性在五大古鎮中也是獨樹一幟的,它的詩詞文化、宗教文化、史志文化、茶馬文化、川西民居文化等都據五大古鎮之首。同時,其距離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僅有15公里的距離,地理位置極佳。
景區內的旅游形象設計秉承了傳統的地域文化特色,涵蓋了包括當地水文化,建筑特點等具有地域文化特點的主題,并運用了當地極具特點的石瓦、石墻作為當地旅游導視系統的特色展示墻和裝飾物,但景區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和問題。首先,街子古鎮導向系統在視覺形象設計中雖然比較完善,但是其視覺指示功能缺乏創新性,難以使消費者在進行旅游活動的過程中獲得耳目一新的感受,與國內現有的景區視覺形象雷同。其次,景區內部形象設計缺乏互動性。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過于著重表達景區的文化特色,卻忽略了消費者與景區之間的互動,沒有使消費者參與其中,趣味性和設計感都有所欠缺。最后是旅游形象設計的延續性,對于當地文化、經濟、環境的發展與保護并未在設計中體現。
3、導示標識概述
(一)標識和導示標識系統
標識導示系統(Wayfindingsignagesystem)是通過特定的符號、文字、標識牌等元素形成統一且連貫的空間指引體系和說明體系,輔助人在空間環境中一系列的移動行為。標識導示系統由標識系統與導向系統構成,二者經常高度融合地一起出現。中國最早的標志應該是一個圖騰,這是一個嚴格的氏族象征和區分不同人群的標志。
(二)旅游景區導示標識設計
所謂旅游景區導示系統指在旅游景區中為游客傳達景區各類信息以及景區文化理念的、以各種不同藝術形式存在的標識系統。導示標識系統是旅游景區諸多景觀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景區教育功能、服務功能、使用功能得以發揮的必要基礎。它不僅使人們在游覽行動進行的同時,感受到設計帶來的便捷,也體現了現代化旅游景區的管理水平,提升了旅游景區的文明形象和自身魅力,更好地促進了景區自身的發展。
1.旅游景區導示標識的作用
第一是功能注釋,當人們訪問該地區時,首先需要了解風景名勝區,除了口頭解釋的指南,該地區的指導標識更像是沉默的敘述者,傳達各種旅游資訊的細節,如風景秀麗的園林、歷史文化淵源的建筑、風景名勝和旅游路線圖等。
第二是服務,從視覺導向識別系統的功能性角度出發,景區內的一系列旅游活動必須得到服務指示牌的引導,其不僅提供指導方向,更大程度上幫助人與風景環境進行內部溝通。
除了這兩個主要功能,旅游景區標識系統還包括廣告、教育和文化傳承等功能,在游客來景區游玩的同時還能補充一些當地景點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習俗,對游客充分理解當地景區的文化底蘊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2.旅游景區標識系統的設計原則和要素
設計景區的導向標識系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有:系統性的原則,指一般的旅游景點統一設計導向的規劃體系,使其成為一個完整的視覺系統,包括標準的統一圖文的語言文字、語言材料。人性化設計原則是指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設計風格要使觀看的人感覺到舒服感。自定義的原則,在設計上注重獨特性,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并呈現出獨特的設計風格。協調性原則是指使設計與景觀環境協調一致,不要做與周圍環境產生沖突和矛盾的設計,讓設計可以更好地融入景觀氛圍。
旅游導向標志設計的景觀要素構成包括圖形、顏色、文字、形狀和材質。
3.標識的造型設計規范
街子古鎮的文化特色為一河一街子,一山一寺廟,所以我們的導向和標識設計就圍繞這些元素展開。旅游景區標識應該樣式獨特且與當地的文化聯系,應該給游客留下特別的印象。特別是景區總平面圖導示牌,位于大門處,設計應該突出蘭花等元素的設計的特色。導向牌用于街子古鎮景區,由整個景區的主要導向指示牌所貫穿,整個造型以蘭花、河水、鳳棲山、光嚴禪院這些元素為主要表現形式,突出古鎮的特色。
要以方便游客閱讀為主要的目的進行文字的設計,同時突出景區的獨到之處。使街子古鎮景區導向指示牌的闡述文字的行間距大于字號,方便游客朗讀。使用比較短的語句,并且將文字的字數控制在150至200字之間,句子之間的字數都控制為10到15字,段落與段落之間留出的空白,以蘭花作裝飾紋樣,讓游客在閱讀的時候可以停頓下來欣賞蘭花的紋樣,避免連貫性的閱讀被破壞,或因為排版過于滿而產生厭倦閱讀的思想。文本的色彩采用具有較大反差的色彩,標識醒目。
(三)街子古鎮導向標識組成
在街子古鎮景區標識系統的組成方面,導向標識按其功能可分為四種:一是景區景物標識,街子古鎮以人文景觀為主,自然景觀為輔。人文景觀包括名人住宅、私家花園、大眾建筑、橋梁,自然景觀是古城周圍的水景。古城景區導游全景圖和各景點介紹牌都屬于景點景物標識的類別。二是導向說明標識,為了順利到達旅游目的地,景區環需要在各個景點的出口、入口和禁止進入的地方及交叉口等不同位置放置標識。三是服務設施標識,根據城市空間環境的特點,許多服務設施的店面不能建立在古鎮里比較狹小的地方,游客需要通過在游玩過程中搜索其他的導視牌來找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所以需要在一些特定的服務場所設立一些服務標識,如衛生間、客戶服務中心、停車場等服務設施。四是管理提示標識,一般來說,老城區景點的設施管理,安全管理和環境管理是管理提示標識里常見的標識。其主要作用是保護該地區的基礎設施,保護游客安全,保持區域整潔。
4、街子古鎮旅游景區導視系統的設計思考
旅游標識系統作為重要的旅游配套服務設施之一,對以文化景觀內涵為主的新農村旅游景區的整體性、游客參與度、旅程愉悅感、景區傳播度等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一個精心設計、功能完善的旅游標識系統設計中考慮游客的階層、年齡段位、喜好偏向、停留時間、信息要求,將標識設計成形態特異、色彩不同,卻又有統一元素串聯的方式以設置在各景點環境中。在造型方面從景區的自然地理風貌、地域文化內涵中提取設計元素,應用于各項旅游服務設施。在選材方面,采用傳統與現代材質相結合的形式,使之具有時代感、新穎感。在文本編排方面,信息的媒介不必限制于標識字體,可通過圖片、線條產生互動的視覺效應。在空間定位方面,應使游客心理行為慣性、景區空間節點服務半徑等要素高度契合,綜合發揮出最佳的協同服務效果。還應充分認識到以游客為主體,以尊重游客為宗旨,建議設置“游客感想本”與游客產生互動,增加與游客之間的溝通,讓游客也能參與到旅游景區的標識系統規劃設計中。
如今,生活速度越來越快,情感成為人們的主要關切點。旅游使人身心愉悅,已經成為當今人們的時尚追求,而古鎮游又是這些年比較流行的休閑方式。然而旅游活動中游客會因為導覽問題產生情緒上的不愉悅感,所以,嘗試將情感體驗理論融合起來進行標識系統設計,將是一種創新的、個性化的、以用戶為中心的實踐方法,具有現實意義,將會對國內外現有旅游景區地域文化視覺形象的打造建設起到一定作用。
發掘文化的差異、提煉視覺元素精髓、明確形象傳播途徑、整合地域文化資源、豐富景區形象品味,通過這些方式對于街子古鎮旅游景區旅游形象設計進行全面的、多方位的設計總結,確立了街子古鎮旅游景區形象設計的設計要點。本次研究致力于打造街子古鎮旅游景區地區旅游形象,助力古鎮旅游景區旅游產業結構優化發展,促進景區形象升級,激活當地旅游市場消費,改變現有的古鎮旅游景區旅游形象落后的局面,并且對于現有的國內旅游形象設計理論發展水平也有著一定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