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化是我們的根,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色,國家先后實行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這些都為農耕文化傳承和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重要契機。走進萍鄉市安源區五陂鎮林業分場三灣文化展示館,里面陳列著100余件與農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物件:小到黑白電視、縫紉機、自行車,大到犁耙、舂米臼、打谷機……每一件物品都有使用過的痕跡,打上了歲月的烙印,營造出濃厚的農耕文化氛圍。
農耕文化館展示的犁耙
在這些老物件之中,有一件不起眼的木器吸引了筆者的目光——這是一塊長約半米,一掌來寬的木板,邊緣已經磨損得厲害,木板中間有個凹槽,上面嵌著一塊刀片,經工作人員介紹,這是一塊刨紅薯片的刨子。
文化展示館負責人說:“紅薯片是萍鄉人必備年貨“老三片”之一,將收獲的紅薯洗凈、削皮,用刨子刨成片,排放好曬成紅薯干,味道濃郁有嚼勁,要是放在油鍋里一炸,噴香酥脆,年味也就飄出來了,一瞬間仿佛回到兒時的老家。”
一句“可以做紅薯絲飯”將人的思緒拉到40年前,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紅薯絲飯一度占據著很多家庭的餐桌。
林業分場書記說:“將紅薯刨成細絲,在水中反復淘洗至出淀粉,晾曬干燥后與米飯混合同煮,這樣煮出來的紅薯飯并不好吃,卻能抗餓,還能節省大米。”
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餐桌上各類新奇食品層出不窮,紅薯絲飯也成了人們偶爾嘗鮮的選擇之一,紅薯刨子這個器具,已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
文化展示館外景
文化展示館是通過還原農耕生活場景,保留原汁原味的農村風貌,延續歷史文脈,讓后輩人有記得住的鄉愁。
“農耕文化館真的很不錯,風車、耙、手推石磨……多少年都沒見過這些東西了,一定要把孩子帶來看看,長長見識,了解一下過去農村的生活。”游客楊女士說。
說起建文化展示館的初衷,林業分場書記笑著說:“我們是林業分場,一是想發揮自身優勢,以農耕教育為抓手,引導孩子們來此參觀,從小耳濡目染,記住鄉愁;二是為了吸引游客來游玩,帶動周邊消費,刺激經濟發展,我們文化展示館免費對外開放。”
文化展示館一角
據了解,建立文化展示館只是林業分場的初步嘗試,以農耕文化為依托,發展鄉村旅游,延伸產業鏈,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宣傳推介農村的發展變化,吸引城鄉互動,推動城鄉旅游文化交流。
五陂鎮黨委委員葉青說:“文化展示館為農業、農民、農村提供了一個集中展示自己的平臺,大家可以在這里開展喜聞樂見的活動,形成地域特色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在豐富農民業余文化生活的同時,傳承文化、尋找歸屬,不斷開拓創新,豐富內容,讓農耕文化在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美麗鄉村中得以進步和升華,讓村民們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