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住鄉愁,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要特別強調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應該放慢節奏,多斟酌、多調研、多積累,與歷史文化作必要的對話,作相應的探索,多一點擔當,少一點遺憾。
——亞太世遺中心古建筑保護聯盟副主席周蘇寧
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古鎮古村落保護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新型城鎮化是中國夢的目標之一。但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有一些是由于我們過去發展思路的局限,比如片面追求GDP,保護理念的把握不夠科學,或地方政府追求政績等等造成了古鎮古村落的大量消亡。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如何使我們的古鎮古村落保護得更好、文化傳承得更好、利用得更好,這是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的。
我想通過對五個關系的剖析來闡述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第一個關系:用辯證的觀點正確認識新型城鎮化與古鎮古村落保護的關系,客觀面對現實。
古鎮古村落已大量消失,歷史記憶已成殘片,鄉愁難尋。這是客觀現實,但現在有一種態度是只一味批評,但批評過后該怎樣發展、怎樣保護卻沒有給出答案。我認為這樣的態度是片面的。正確的態度是用辯證思維,認清三種現象,客觀面對現實。
第二個關系,是要正確把握國際理念、國家規范、地方經驗的關系,分享成功實踐。
我們現在面臨的很多問題,過去在國際上已經形成比較完整和正確的做法,也形成了一大批國際規則。比如《世界遺產保護公約》、《馬丘比丘憲章》等等,這些規則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目前我們在利用國際理念方面做得還很不夠。國家規范問題,通過30年的改革開放,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我們國家已經形成了一系列的規范和做法。比如《文物保護法》、古鎮古村落的保護規定。
但是中國地大物博,南北差異非常大。古建筑分南方建筑、北方建筑,國家規范只是一個原則性的規范,但它不能涵蓋所有地方的細微的特別的東西,所以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地方要制定符合本身經驗的實施細則,這些需要地方來逐步完善。
第三個關系,是要正確處理技術層面與非技術層面的關系,選擇正確的保護路徑。
當前既要解決“要不要保護、保護什么”的問題,更要尋找如何保護的實現路徑問題。實踐證明,非技術層面的問題比技術層面的問題有時更復雜、更重要,非技術層面的問題不解決,技術層面的問題也難以落實。目前的古建古村落保護需要集中破解三大難題:第一,誰是保護主體?第二,錢從哪里來?第三,人往哪里去?
誰是保護主體?即產權問題。在國有、集體、個人不同產權所有制度下,文保單位、歷史建筑的產權能否轉移?如何轉移?如何制定不同產權的保護利用政策規定?錢從哪里來?即資金問題。保護利用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政府如何配置和利用市場資源、如何拓展融資渠道等等?人往哪里去?即惠民的問題。凡是需要保護和利用的地方幾乎都涉及到人口轉移問題,切實解決他們的生活和生產問題,是必須面對的實際問題。我們保護古村落的根本目的是讓老百姓得到好處。
第四個關系,正確處理保護、更新、利用的關系,既要對歷史負責,也要為當代和后人著想。
只有保護與利用緊密結合才是完整的,但須正確處理好二者的關系,需要把握三個關鍵詞:原則、前提、理念。原則是指:保護第一的原則。保護第一實際上是一種價值觀、世界觀,必須在思想上筑起保護第一的屏障。前提是指:規劃為先的前提。規劃不能人為破壞,成為“擺設”,規劃必須成為法規和科學依據。理念是指,使用性保護的理念。以人為本,活態保護,為人所用,離開人的有效利用,保護將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第五個關系,是要正確處理好群落特色與城鎮空間布局的關系,實現完整性和獨特性的和諧統一。
群落間布局,是一個統合微觀、中觀、宏觀把握的問題,如何在宏觀關照下,有效解決好中觀和微觀問題,對于決策者、設計者格外重要。留住鄉愁,要在一個區域一個地方之中,與其他群落之間、與新型城鎮之間保持差異,既有文化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獨特性:生態環境,真山真水;生活方式,原汁原味;文化形態,民風民俗;傳統產業,地方獨有。
最后,我想說,留住鄉愁,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要特別強調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應該放慢節奏,多斟酌、多調研、多積累,與歷史文化作必要的對話,作相應的探索,多一點擔當,少一點遺憾。
文/亞太世遺中心古建筑保護聯盟副主席周蘇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