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寺位于河南省魯山縣城西部20公里的四棵樹鄉平溝村,又名俺窟沱寺。原本是遠古的祭壇,后歷經滄桑,幾經更名,多次修繕,才成為今天譽冠中原的名寺。據寺內現存的兩塊石刻碑記載,該寺建于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歲月遙深,千年古剎至今保持著那份從容、幽靜。
文殊寺之得名,緣于它在歷史上的神奇傳說。相傳遠古時代,文殊圣母在此山上將佛法授傳于釋迦、如來、彌勒、達摩,四弟子皆修煉成功,佛法無邊。在百姓心中佛道是一家,由此庵窟沱山也被世人稱為中國仙山之一,庵窟沱寺從此定名為文殊寺。文殊圣母被尊為萬佛之師,智慧之母,世代受人頂禮膜拜。魯山縣是一方寶地,風水匯聚,高僧駐足,神仙歇腳,皇帝加封。魯山人以身居寶地而自豪,大山庇著,神仙護著,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唐代為文殊寺的鼎盛時期,每日晨鐘暮鼓,寺僧禮佛悟道,殿宇輝煌,一派繁華。深山孕育靈氣,高人無不探尋。大禹、元德秀、范仲淹、梅堯臣等名家,都沐浴過魯山文殊寺的佛光靈氣。
文殊寺中的至寶是五株老銀杏樹,號稱世界樹王,皆高達三四十米,胸圍可達五六米,樹齡接近三千年。據說土木工匠們的祖師爺魯班與文殊寺的銀杏樹也有淵源。魯班是春秋末年“魯之巧匠”,被百工匠人尊為鼻祖。相傳,建中岳廟時,國君要求要用文殊寺的銀杏樹做個大匾額,百姓不忍伐樹,就把這事兒告訴了墨翟(墨子),墨翟把百姓的苦惱轉告了魯班。魯班來到這兒,繞樹轉了三天,終于想出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在一個皓月當空的夜晚,他亮出絕技,在銀杏樹正中豎著鋸下一塊“中心板”,樹卻安然無恙,千年依舊。
如今,樹干內樹皮上的鋸茬兒清晰可見,當年的銀杏樹也已參天,成為文殊寺內最美的景致。金秋十月是賞銀杏樹的最佳時節,隨著風從山谷吹來,銀杏樹搖落一地金黃。漫步寺院,猶如踏入一個金色夢鄉,從現世穿梭回大唐。這些古銀杏樹之中的五棵造型獨特,被李世民加封為“銀杏之王”。它們前三后二排列,人稱夫妻樹,低者為雌,樹圍5米,高35米;粗者為雄,樹圍6.9米,高43米。成為文殊寺一道特別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