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開元寺位于廣東省潮州市開元路中段。前身為荔峰寺,始建于唐代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歷代均有維修。原占地100畝,現存20.3畝,整座寺院保留了唐代平面布局,又凝結了宋、元、明、清各個不同朝代的建筑藝術,香火鼎盛,為粵東地區第一古剎,有“百萬人家福地,三千世界叢林”之美譽。
潮州開元寺規模龐大,肅穆壯觀,是一組較完整的唐代建筑群。其山門外照壁,嵌有“梵天香界”石刻。全寺內分四進,分別為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西有廊廳,縱深60余米,建有觀音閣、六祖堂、地藏閣、住持廳等。
金剛殿為明代建筑,單檐歇山頂。天王殿,其特點是檐柱為木石相銜接,下為八瓣圓肚石柱,上為圓木柱。前檐柱上端的木柱直接墩立于石柱之上,后檐柱的木石柱之間墊有圓斗,斗底作十字卯榫與石柱頂部相交,柱礎為石覆盆。后檐明次間石金柱也安于覆盆柱礎上,柱上共安有十一個圓形瓣式檐斗,層層疊疊承托檐檁。在平梁和四椽底左右兩端,均出二跳華栱,在六椽底下出三跳華栱,而在六椽上于四椽上端共疊四個圓斗,接上又疊四個方斗承托檐檁,同時在四椽之上,于平梁兩端亦疊六個方斗頂托檐檁。
大雄寶殿是開元寺的主體建筑,重檐歇山頂,紅墻丹瓦,雄偉壯觀。殿前有月臺,殿身設附階周匝,兩側石欄桿各嵌欄板八塊,分刻“佛日增輝法輪常轉,皇風永扇旁道遐昌”十六個楷書大字。月臺與附階七十八塊欄板上雕刻釋迦牟尼出家故事及奇花異草、珍獸瑞禽,其造型古樸,線條凝練。殿前有1對石經幢上鐫《準提咒》和《尊生兒》。殿內神案前有元泰定二年(1325年),用隕石刻成的大香爐,凈高15米,由大小6層疊成,上鐫“天人獻花”字樣及走獸、蟋龍、變蓮瓣、梅花鹿等圖案,刀鋒犀利,棱角分明,刻工精美,是十分珍貴的文物。殿內還有建于明末的潮州金漆木雕千佛塔,璀璨奪目。塔基6個柱頭分別刻成6尊力士,基座6面浮雕唐僧取經故事,人物栩栩如生。基座的每個門洞,均置十八羅漢及二十四諸天尊塑像。此外,還有南宋政和四年(1114年)鑄造的千斤銅鐘、元代的銅聲板等一批珍貴歷史文物。
藏經樓中,珍藏著清代乾隆年間《龍藏》一部,系當時年居八十高齡的開元寺方丈靜會法師餐風飲露,步霜踏雪,歷盡艱難險阻,跨越萬水千山,晉京所請,共7240卷,分裝在724函中,當年只印100部,迄今完整保存下來的已屈指可數。1987年國家文物局和國家出版署批準重印“龍藏”,因乾隆下詔撤毀部分經版和經書,致全書殘缺不全,為補齊全書,文物出版社派員走訪全國十多個省區尋找底本,以補缺損,最後在這里找到被乾隆毀版的四函經書,得以補版,足見其珍貴之極。
潮州開元寺于1962年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開放大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