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歷史源遠流長,在古代就已經形成了古代農學思想,農業的根基是十分深厚的。
中國不但有悠久的農業歷史,而且在長期的農耕實踐中產生了豐富的農學思想,留下了眾多的農學典籍。奠基于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古代農學思想,以整體、辯證、發展為特點,強調天、地、人之間的和諧,有機地利用自然,成就了中華農業的長盛不衰。而卷帙浩繁、體系完整的歷代農書,記載了傳統農業技術與農學思想,是中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類長期的農耕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農耕經驗,形成了與時俱進的農耕文化,這都歸功于農學思想的有力指導。古代農學思想最早指導農耕農業,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過程中,人們總結了用來指導生產實踐的農學思想,至今仍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其內容主要包括:“三才觀”、“農時觀”、“物性觀”、“循環觀”、“地力觀”、“節用觀”等。
“三才”者:天、地、人,即自然和諧、天人一體的“三才觀”。人既非自然的奴隸,雙非自然的主宰,而是生產過程的參與者和調控者,所謂“天人相參”。《呂氏春秋·審時》寫道:“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奔诰褪寝r業生物,人是農業的勞動者、組織者,是農業的主體;地是決定農業生物生長的土壤、地形;天是農業的氣候、季節重要因素,是農業的環境。只有天地人三者合一,才能使農業生物從自然再生產到經濟再生產,形成農業經濟。
中國傳統農業有著很強的農時觀念,先秦諸子多有“不違農時”的表述,《尚書·堯典》:“食哉唯時。”人們察物候、觀天象,發明了“七十二物候”與“二十四節氣”等指導農業生產的物候歷和節氣歷。
人們很早就觀察到“橘逾淮而北為枳”的現象,但是宋代農學家陳旉認為,通過育種馴化和耕種技術可以改變作物對環境的依賴性。元代《農桑輯要》明確指出非中原出產的黃瓜、南瓜等引進獲得了成功,它們分別于漢代、宋代,中國歷史上從海外把許多作物品種如大蒜、菠菜、胡蘿卜、洋蔥等先后引入中國,逐漸成了“本土”作物,從而豐富了人們的餐桌,豐富農產品種類。
古人認識到農業的肥源,可以通過農業系統的內部循環“化腐朽為神奇”來解決,這種經驗在明清時期上升為理性認識,出現了“?;~塘”的生態循環布局,促成利用自然的良性循環。古代將土地肥力稱為“地力”,種莊稼要消耗地力,地力只有得到補充之后才能繼續種莊稼。人們通常采用種植綠肥,輪作復種等方式培肥地力,宋代農學家陳旉提出“地力常新壯”的理論,認為通過用地和養地相結合的辦法可以保持地力循環利用、長盛不衰。
《孟子》記載:“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惫湃苏J為,對自然界和百姓的索取都要取之有度,避免對生產成果殺雞取卵式利用,以保證再生產的持續進行。
古代農學思想是勞動人民長期生產過程中智慧的結晶,諸多思想體系詳見一些古代家書。然而,普通農夫是不可能一邊看著農書,一邊去田里作業的,所以很多農學思想都被通俗化成農俗、農諺,以便農民記憶,通俗易懂,以指導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