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生產方式的不斷變革,傳統的農業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在以傳統耕作方式作為載體的農耕文明中,所蘊含著的文化基因仍需要我們傳承和繼承。
休閑農業中的農耕文化
閑農業是集農業生產與農業觀光休閑于一體的新型農業產業,具有農業產業、服務產業、文化產業的多重特點,特點如下:
一、鄉土文化活動
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演化,至今我國依然傳承著豐富的鄉土文化,比如民間的秧歌會、民歌會、民俗節慶。這些文化活動蘊含著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元素,通過對這些文化因素的挖掘,可以拓展出今天我們發展休閑農業的新理念。
二、祖先的農耕遺存
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我們祖先留下了豐富的農耕遺存,對這些遺存的挖掘和利用也是我們發展休閑農業的一種途徑。比如云南省紅河元陽哈尼族梯田是典型的農耕文化的“活化石”。今天這種農耕方式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展示方式,耕作者既可以通過農耕活動獲得農產品,也可以將農耕活動本身作為一種旅游資源來經營。
三、傳統的庭院文化
農村人大多居住在庭院之中的,各地的庭院展示著不同傳統二道庭院文化。比如以齊魯為代表的山東地區的“五畝之宅”。在今天,通過挖掘其深遠的文化內涵,就可以將其視為鄉土文化產品,來供人們參觀和體驗。
四、農耕工具發展演進過程
農耕工具的不同發展階段代表著不同的農耕時代。每個時代的農耕工具所蘊含的當時的科技水平、文化傾向是值得后人回味的。因此,在研究農耕工具的發展演進過程,從中挖掘出休閑農業的發展思路,在今天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比如各地興辦的“農具博物館”“古舊農具展示廳”等活動,都是針對農耕工具發展演進過程來經營休閑農業。
五、種植作物發展演替過程
經過祖祖輩輩的那個經驗的傳承,在我國黃河流域逐步形成了以種植旱糧為主的耕作習俗和在長江流域形成了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耕作習俗。對農耕作物發展歷程的挖掘,對古老傳說中文化因素的探究,都可以成為我們發展休閑農業的思路。
六、勤勞、樸實、憨厚的鄉土精神
勤勞、樸實、憨厚的鄉土精神歷經了幾千年的發展,至今依然為人們所推崇。人們繁忙之余中希望有更多的閑暇,而在閑暇之中就希望回歸鄉土,體驗那樸實無華的鄉土風情。因此,對人們崇尚的鄉土精神的挖掘也是發展休閑農業的新思路。
在休閑農業中發展文化產業就必須深入挖掘我國悠久的農耕文化歷史,將我國燦爛悠久的那個文化作為當今休閑農業的“文化基因”,這樣農耕文化就能在休閑農業的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如何體現農耕文化元素
耕文化作為一種人類文明和歷史的載體,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項目設計中,具體從哪些方面來體現“農耕文化”元素呢?
1、土特產或農副產品的各種傳統加工技藝
咸鴨、蛋板鴨、松花蛋、醋、臭豆腐、香腸、酒、醬菜、蜜餞、果脯、火腿、臘肉、茶葉、蔗糖等各種制作工藝,都是中華民族五千年農耕文明的結晶,值得傳承。
2、農耕信仰和神話傳說
中國關于農耕文化的神話傳說已經流傳千百年,農耕信仰沿著“天人合一”的方向發展,先民希望通過祭祀天地而獲得消災降福和佑護。包括信仰和傳說:如各種拿農產品進行的祭祀活動。
3、農事活動經典歌謠、農諺
最早的歌謠詠唱的是生產勞動,主要是狩獵、采集和農耕。農諺是從歌謠中分化出來的一個重要分支,講的是農業生產,類似于現在的技術指導手冊。
4、手工技藝,及農民藝術作品
造紙、刺繡、紫砂、泥塑、農民畫、剪紙、根雕、景泰藍、雕漆、花絲、織布、青瓷、水輪、水碓等各種精湛的傳承技藝,包括各類民間藝術,不少仍在廣泛應用。
5、傳統的農耕體驗
各種作物的栽培種植、精耕細作等,包括耕種、澆水、定期施肥、除草、捕捉滅蟲等農耕體驗,以及插秧、堆肥、打場、傳統收獲及晾曬技巧、采摘果蔬、修剪果樹、嫁接、栽桑養蠶、垂釣、捕撈、養殖等;以及農業生產工具的制作工藝及使用方法。
6、傳統飼養技術經驗
我國先民在畜牧和獸醫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科學知識和技術經驗。相馬術、閹割術、雜交術、填鴨術等飼養技術經驗,至今仍熠熠閃光,值得學習和傳承。
7、生產和商貿習俗
千百年來,我國形成了很多祈求農耕豐收,傳統種植經驗的生產習俗,幾乎存在于農耕生產的每個階段,且隨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呈現明顯的地域文化差異,具有很強觀賞性。
8、時令和節氣
二十四節氣,源自農耕文明,是傳統農事活動的重要依據,也是寶貴的農耕文化之精髓,是華夏民族認識、把握、運用自然規律于生產和生活的智慧結晶,千百年來一直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并發展為具有深刻內涵的節氣文化。比如二十四節氣歌。
9.生態農業景觀
傳統生態農業系統和景觀,有“農牧結合”“農桑結合”“基塘生產”等生態農業模式,特別是梯田種植、桑基魚塘、坎兒井、淤地壩和稻-魚-鴨、豬-沼-果等傳統模式,不僅具有悠久歷史,生態景觀也很美,不少在世界上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10、傳統名特優農副產品展示和原產地保護
勤勞智慧的中華先民,創造和培育了豐富的名特優農副產品,可按地域分類辦特產展銷館展銷。還可以通過對傳統名特優產品進行原產地保護,可進一步提高其知名度。
11、古村鎮村寨民居保護
中國古村落有優美的山水環境,有數百年以上的建村歷史,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范本。很多古鎮、古村都凝聚了很多先輩的智慧,是一大筆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
發展農耕文化的意義
傳承和發展農耕文化,能促進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并且具有以下重要意義:
一、傳承農耕文化能促進中華民族健康生活
我國悠久的農耕文化,總是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充滿希望的、順應自然的人文理念。比如,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提倡藥食同源,我們吃的中藥、吃的天然食物,都是來自于自然界。藥食同源,千百年來護佑著中華民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民族昌盛。
例如,北京市房山區石樓鎮草根堂農場開發出“中草藥園”農醫游新模式,摒棄了種植傳統大田作物的理念,選擇用桔梗、瞿麥、紫蘇、薄荷、益母草等30種(藥食同源)中草藥取而代之,這些中草藥不僅具備較高的觀賞價值,還可以食用。草根堂農場的成立,讓游客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品嘗到美味的養生藥膳,喝到養生茶飲。“讓人們玩得舒心,吃得養生。”
二、傳承農耕文化能促進我國生態農業發展
在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中,傳承農耕文化,汲取農耕文化中的精華和營養,對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現代農業都有重要的意義。傳統農耕文化作為一種精神資源,倡導“天人合一”,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些都是當今我們發展生態農業的基本理念。伴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性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生活性功能。
三、傳承農耕文化能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當前,我國部分鄉村的生產生活環境惡化,農村生活污水和廢棄物的污染逐年增加,部分地區農場的農業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已經威脅到人與牲畜的安全。要治理和改善鄉村生態環境,人居環境,也能從農耕文化中獲得啟發。
我國傳統農業利用多樣化的種植,來實現用地與養地相結合,這既能凈化農耕環境,也能增加土壤肥力,還能在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實現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運行。因此,我國傳統的農耕文化能保護農村生態環境,進而為鄉村休閑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
四、傳承農耕文化能豐富鄉村田園風光
農耕文明的遺跡和鄉村生活形態,都是休閑農業發展的資源。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人口規模擴大,交通擁擠、空氣污染、環境惡化,生活和工作在城市壓力增大。因此,長期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希望在假日能到郊區鄉村觀光休閑、度假休閑,通過改變環境來放松身心、恢復體力和精神飽滿。
古樸的鄉村農耕情調,是農耕文化的載體,其韻味獨特、風光怡人,獨具田園情調。消費者通過深入鄉間體驗當地特色民俗、風土人情、農事活動,來感受鄉村生活的樂趣、享受農耕文化對精神的陶冶。通過休閑農業,不僅為農業發展注入了豐富多彩的農耕文化內涵,還可以增強人們保護鄉村資源和鄉村環境的自覺意識。伴隨著休閑農業的發展,我國鄉村會越來越美,誘人的田園風光會不斷激發人們情感深處的那一縷縷”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