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住建部公布第一批127個特色小鎮以來,特色小鎮的發展超岀想像,各地培育和建設速度很快,出現了浙江、貴州等一批示范小鎮。但在探索中,問題也不少,有些脫離實際,盲目建設;有些生搬硬套,規劃設計沒想明白就倉促上馬;有些以特色小鎮名義圈地開發。這些問題,主要是對特色小鎮的理解還不夠全面。為什么要全面發展、精準建設特色小鎮?
首先,特色小鎮能破解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對產業轉型升級、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鎮化質量都有好處。當前,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資源過度集中,產業、資金、技術、人才高度集中在大城市,影響了經濟均衡發展,而特色小鎮既能疏解大城市的部分功能,也能構成城市周邊的綜合承載力,加快資源要素的集聚,從而統籌城鄉,縮小城鄉差距,成為提高有效供給和擴大內需的新動力?,F在經常提新舊動能轉換,我認為特色小鎮就是新舊動能比較好的轉換。
第二,特色小鎮能讓公共資源配置更合理。一方面,一些大城市的“城市病”造成住房困難、交通擁擠、空氣污染嚴重;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城市教育衛生醫療資源緊缺。解決這一問題,就要給小城市和新農村同樣提供良好的公共資源。但農村完全按城市標準配置公共資源不現實,怎么辦?特色小鎮作為城市與農村的連接,或者叫中間地帶,可就近解決租房、交通、就醫就學等問題,吸引年輕人、大學生回鄉創業,就地成就科技創新事業。現階段,農村人口不可能到城市做高科技,但在特色小鎮可以從事一些服務業,這樣,不僅大城市的功能得到了疏解,人口遷移的成本也能降下來,這是在為小城鎮“添色”,為大城市“減負”。
第三,特色小鎮能為逆城市化做準備。從美國、日本等國的發展看,城市化率超過70%,就會出現逆城市化趨勢,而承接大城市的人口轉移,主要是衛星城和小城鎮?,F在我們的生活節奏變了,強調慢生活,退休的老年人需要健康宜居,小鎮生活恰好為他們所歡迎;年輕人在忙碌了一周或者在假期,需要放松,這兩方面的需求,特色小鎮都能滿足。如嘉善大云鎮地處上海周邊,按照上海“缺什么、什么”的思路,發展旅游休閑小鎮,承接上海周末的休閑人口;嘉善楊廟鎮建設倉儲物流小鎮,90%的倉儲物流與上海對接,再輻射到浙江、江蘇、安徽,現在嘉善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特色小鎮,已吸引上海的中學到本地開分校,社保兩地都可通用。

目前特色小鎮要注意以下六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要呼吁有關部門為“特色小鎮熱”降溫。近一階段,有些部門提出要建200個民族特色小鎮、2000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有些機構提出要建1000個旅游小鎮;有些機構提出要建500到600個文化小鎮;有一個省提出要建105個特色小鎮;有個設計機構甚至提出有設計5000個特色小鎮的能力。這里面,有些是重疊的,有些是交叉的,有些為重復申報,同質化非常嚴重。但按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的“147號文”,到2020年,全國才爭取培育1000個特色小鎮。這么大的規劃和建設量,我們把它放在哪里?這些小鎮是不是真正值得建?建成后會不會造成巨大的浪費?依我看,以量化的指標和“大躍進”的速度發展特色小鎮,既不切實際,也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和后遺癥。
二,要防止“房地產化”。特色小鎮不是新一輪跑馬圈地蓋房子。特色小鎮一旦“房地產化”,就會背離初衷,拉高土地成本,最后演變為一窩蜂上馬,帶來不必要的小鎮庫存,尤其是一些規劃未達標、脫離實際的特色小鎮項目,現在下馬比上馬后形成浪費更為明智,也更為緊迫。
三,要防止“長官意志”。在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政府不能大包大攬或過度舉債,要營造一個市場主導、分工明確、政企有效合作的氛圍,使特色小鎮建設能提供有效供給,滿足群眾的真正需求。我認為,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內容。
四,要綠色宜居發展。特色小鎮不僅要宜業,也要宜居,要用新技術、新材料、新業態發展,尤其是一些綠色小鎮,要考慮多用綠色建材和部品,使特色小鎮做到低碳節能可循環發展,并且盡量按照綠色建筑和產業化、集成化的標準進行。
五,要金融創新。特色小鎮的建設從規劃設計到項目建設,再到運營管理,都要有因地制宜的金融解決方案,創新并設立非物質遺產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生態保護、疏解和承接大城市功能等專項的金融產品,拓寬金融支持渠道,支持特色小鎮創新發展。
六,要有考核和退出制度。對規劃設計和選址不合格的小鎮,或自然地理不適宜發展的特色小鎮,應制定退出名單。通過第一批、第二批申報成功但考核驗收不合格的,也應在下一步工作中停止政策支持,建立退出機制,使特色小鎮名副其實,像我們的古人一樣,給子孫后代留一筆財富。(文章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