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園林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在中國乃至世界園林歷史上都具重要地位,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貴遺產。早在中國的殷周時期就出現了園林的早期雛形“囿”,隨著人們對精神生活的不斷追求,景觀與心靈的共鳴顯得更為重要,這就顯現出了現代園林在景觀中營造意境的必然需求,古典園林中景觀意境的營造已發展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1.古典園林的來源
古典園林是指以宏偉的北方皇家園林及典雅的南方私家園林為代表的中國古典山水園林景觀構成的園林形式。在秦漢時期稱為“苑”或“宮苑”,這些地方視為帝王提供游憩的場所,當時的園林屬于官家或私人的則稱為“圓”、“園池”。
“園林”一詞最早出現在西晉時期的詩文中,西晉時期張翰在《雜詩》有有云:“暮春和氣應,百日照園林”。在唐宋時期后,“園林”一詞的應用便更加廣泛,這個時期“園林”被用來泛指休閑游憩的場所。
2.園林美學
園林美指在特定環境中,由部分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相互滲透所構成的一種整體美。拙政園中的“聽雨軒”在清池石畔,周圍遍植數棵芭蕉與竹叢,每當到雨天,雨滴淅淅瀝瀝地打在葉子上,窸窸窣窣的纏綿雨聲,一聲聲是那么珠圓玉潤,那么清新悅耳,營造出雨過林間,安靜卻又輕快的景觀感受,使人在鬧市卻可以享受到這份恬淡雅趣。
又如個園的四季園,在園中游賞一周仿佛經歷了四季,將時間減縮至方寸之間,是觀賞者直面時間的飛逝,在心中激起漣漪,使人不得不感嘆時間的流逝,分分秒秒的我們掌間悄然逝去。這些園景的設計布置都與觀賞者的心理感受產生了聯系,使得觀賞者的心隨著園景的變化而變化,這就是古典園林景觀興奮點設計的精髓所在,便是需要觀賞者的心隨景異,無形中與觀賞者產生了聯系。
園林的審美意境
1.園林空白之美
審美想象中的“空白美”是中國古典園林結構中最關鍵的部分,它不但包含了欣賞者對園林藝術的品賞,而且還為園林美的二次創造指明了道路。范景文《集李戚畹園》中有“人巧為山水,要令情性懼”的說法,其實就說明了在園林欣賞過程中,欣賞者在情性上必須與園林相互呼應,方能體會到蘊藏在園林中的審美意趣,這與中國古代詩論中“思與境偕”、“意與境會”的思想是一致的。
與園林的外在形態有所不同,審美想象更為隱晦和含蓄,它是審美心理活動的一種特殊表現,也是造園者將自己的內心情志凝結在“空白”空間中的產物。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卻要受到諸多限制。首先從造園者的角度來說,當審美想象中的“空白美”從造園者的內心深處轉化成為園林空間的一部分時,必然會受到物質材料等多方面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造園者的審美創作意圖會變得模糊,甚至完全脫離造園者的初衷。
其次從欣賞者的角度來講,由于造園者的審美意圖不夠清楚、明白,欣賞者只能通過園林的外在形態對“空白美”進行充分了解,并通過豐富的聯想與想象,真正進入到園林中的審美境界。除了通過空亭等常見的“空白”形式去捕捉園林之中的“象外之象”、“韻外之味”以外,欣賞者還可通過園林中的“語義空白”來進行審美遐思。
2.空白美與園林意境互為煙渺
在實和虛二者之間,正因有實,虛空世界才不落于無意義的頑空,空的意義因有實而彰顯出來;正因有空,實有世界才有生命吞吐的空間,有了氣韻流蕩的可能。園林意境系統的生成,離不開造園者對“空白美”手法的精心運用,以中國繪畫美學作為參照物對此進行闡釋。
中國繪畫,尤其是山水畫,特別強調“空白”的運用與布局。“空白美”的存在能使畫面更具生趣。繪畫美學中關于“空白美”手法如何運用的論述,也十分適用于被稱作“立體畫卷”的中國園林。
園林作為一種可行、可居、可望、可游、可賞的物質載體,既包含了景物的天然之趣,又蘊藏著造園者的喜怒哀樂,“空白美”手法的應用將二者融為一體,消除了人工造物與自然景物之間的隔閡,賦予了園林空靈動蕩的意境,使其顯現出中國哲學思想的最高境界。
中國古典園林建筑也是如此,唯有通過精心構思、巧妙安排的空間序列,才能引導欣賞者獲得豐富的審美樂趣,而這離不開園林中虛實的布置。
除了虛實相間以外,要想使園林中的有限空間擁有奔騰千里的氣勢,與活活潑潑的意境,“空白美”還可采用分而不隔的形式。
若是全數遮蔽,園林就失去了“游”的價值,園林空間也隨之失去成為有機相連、氣息周流的完整的意境空間的機會。分而不隔則不然,它雖為“空白”,但并沒有完全泯除隔的功能,反而使景物與景物、園區與園區、意境與意境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
古典園林中曲徑的設置多種多樣,但不管形式如何,都是園林空間處理的又一“空白”,不同形式的曲徑包含著不同的景觀特色,這為欣賞者提供了不同的觀賞視角,也為有限的空間提供了無限的意象。同時,欣賞者在游覽的過程中,往往還會產生移步換景的審美感受,由路徑、小橋、流水等景致串聯起來的園林,既相互分割又相互滲透。
古典園林建筑審美的“完形”與“完象”
1.“完形”與“完象”
古典園林中在意境的創造方面達到很高的水平,很多園中園、景域甚至單體的匠思都蘊含著深刻的對歷史典故的再次詮釋。中國古代的詩、書、畫、園林境界相通,都是以形象表抽象,都運用空白的虛的意識,總要留出空隙以合成系統,都采用多元化的組合結構以表達復雜信息而容許產生有著不同解說的信息符號系統,即總是會帶有一種隨機性。
古人心目中的境,其內涵指一種空間氛圍。劉禹錫在《董氏武陵集紀》中說:“境生于象外”。所謂“象外”,是指超越實境進入一種可以意會卻不可言傳的虛境,它所展示的是詩人對宇宙、人生的某種形而上的生命體驗,物與我的交融統一所產生的藝術世界。
它并非落實到某個具體的有限的情景上,而是超越具體情景的無限悠遠的整體質感。這種“完象”的超越“完形”的格式塔不是物理性或直觀性閉合,而是跨越意象的“往來無窮,謂之通也”式的心理閉合,甚至是多重格式塔質的交疊,如頤和園中反映農耕文化的銅牛、耕織圖二景之隔水相望,一耕一織的“完象”的格式塔質。
2.古典園林的山水意境
山和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豆茏印に仄酚醒裕骸暗卣撸f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苑也?!彼撸f物之本原也是中國早期生態哲學中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中國園林美學的理論根基之一。這說明,山水不僅對人類的現實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而且也是人們審美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工與自然相互結合的綜合藝術品,中國古典園林對山水有著極高的需求,無論是微型宅院,還是大型莊園,都離不開山水的點綴。但園林的面積畢竟有限,無法將大自然的山水全部囊括,因此需要進行一定取舍、排列,通過人工進行疊山理水,以創造出富有自然野趣的園林藝術品。
疊石造山是我國園林自古以來的追求。疊山藝術的最高境界是“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即要求在不大的空間范圍內,將自然山水之美完美再現,并且不遺留人工開鑿的痕跡。玲瓏通透與中國哲學密不可分,以中國哲學精神來透視,太湖石的透漏之孔,是自然造化為其鑿開混沌竅,賦予了三維空間堅硬實體以穿眼宛轉、剔透玲瓏、竇穴通達、虛靈嵌空的充分表現。這不但能生成豐富奇異的審美景觀,而且符合傳統美學思想。
中國古典園林中的解釋美學常以這種對關鍵的場景符號的暗示與比擬搭建起跨越歷史時空的審美的橋梁。離開具體的“語境”去談各種審美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園林的審美只有在創作與詮釋語境當中才能發生和產生意義。也就是說,審美不是存在于園林的構成元素諸如建筑花木山水本身中,而是評價過程與意象的展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