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時代,道祖降臨神州大地,他提出了“道”“自然”“無為”,兩漢之際中國又出現了一位真人張陵,他奉老子《道德經》為祖經,以道為宗本創立道教。
當年,老子出關西游秦地,關令尹喜勸說老子寫成《道德經》五千言,老子臨行前傳授了尹喜養生長壽之道,并說:“修道一千日后便可成道,那時你去成都的青羊肆來找我。”老子講完這話向西而去。
時間——千日之后
地點——成都青羊肆(今青羊宮)
老子與尹喜分手后入秦不久便升了天,后來分身降生在蜀地李太官家中,尹喜千里尋師來到蜀地青羊肆,終于見到端坐蓮花臺上,分外莊嚴的老子,青羊肆這段驚天之約的道教故事流傳了千年,于是青羊宮里便有了一座老子的“降生臺”,作為這段故事的實物見證,后來又有了“說法臺”形成雙臺,現在也是一處文化古跡了。
(老子降生臺)
(老子說法臺)
隋朝末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在次子李世民的輔助下廢除了隋帝建立唐朝,其間老君曾幾次化身給李淵傳達重要信息,因而這兩代唐朝皇帝特別重道,后來青羊宮里專門有了“唐王殿”,供的就是李淵夫婦和李世民的塑像。
(唐王殿)
唐僖宗繼位,山東黃巢起義,勢力壯大后打進長安,僖宗一行顛沛流離到達蜀中首府成都,宣布改年號為“中和元年”,僖宗得知成都玄中觀是太上老君的降生地,便前往給觀中老君像焚香,在東南的竹林中偶然發現一匹古磚,上面有“太上平中和災”六個篆字,僖宗認為這是太上老君搭救自己和平息叛亂之兆,所謂“平災”,于是這塊寶磚解開了僖宗的心病,僖宗下詔將“玄中觀”改為“青羊宮”,從此定名至今。
(刻有詔文的石碑)
既然道觀改成了宮,那么殿宇也要進行修建,當時西蜀的能工巧匠和竹木良材都聚集到成都,完工時的青羊宮被描寫成九重高閣,云蒸霞蔚,青羊宮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從唐到宋成都經常舉行道教法會,每逢此時人們紛紛來到道觀會場,人氣十分旺盛,陸游在《城南尋梅得問》中記:
青羊宮里春來早
初見梅花第一枝
明代時也有很多文人提到了青羊宮,明進士王士性在《入蜀記》中記述:“自中和門出城,再過萬里橋西,只見眼前的錦江江流,顏色青碧可愛,四野田塍溝瀆,處處都是流水之聲,水上林木翳映,生意盎然,所到之處都是人間佳境,又向西行十里左右,遠遠望見萬綠參天,色彩欲流,原來那里就是青羊宮了。”從王士性的美文里確實看到了明代青羊宮那里的美景美色。
這座宮觀里有著名的“古銅羊”,銅羊是建筑宮觀時挖地而得,其實也不是羊,因為它的造型奇特,全身集中了十二生肖的特征,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龍角蛇尾馬嘴羊須猴頸雞眼狗腹豬臀,儼然是一只青銅怪獸,這件文物被送進青羊宮后,就被奉為神物。
(古銅羊)
還有一只雙角銅羊,造型較寫實,是道光年間專門為神羊配成一雙而鑄造,這兩只銅羊放置在三清殿左右兩側,彼此相映成趣。
(雙角銅羊)
自從有了這一對神羊后,清代中期成都便熱烈地興起了一件民俗----到青羊宮摸銅羊!后來有許多竹枝詞就是描寫這件趣事的,《成都青羊宮花市》中記:
聞說銅羊獨出奇
摸能治病祛巫醫
(三清殿)
清乾隆時,綿州知州安洪德發現青羊宮木柱朽敗危在旦夕,便同成都知縣制定修建青羊宮的計劃,將八卦臺改成八卦亭,左面三宮殿右面祖師殿,連同三清殿依次修建告成,徹底恢復了明朝道觀時的輝煌,后來安洪德告老還鄉路過成都時,道長張清夜請安洪德為青羊宮山門題寫了匾額。
八卦亭是青羊宮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全亭分三部份,最上部是雙層亭頂,中間是亭身,底部是三層的臺基,全亭高20米左右,南方正門頂上懸掛著“紫氣東來”的四字匾額。
(八卦亭)
八卦亭的亭身由內外兩圈石柱支撐,外圈的8柱是浮雕鏤空滾龍抱柱,共81條龍象征“老君八十一化”,其中北面的一根柱上有個拳印,民間流傳著一段神話,說是八卦亭竣工前夜,石柱上那條龍突然復活了,正準備騰云而去,被道長一拳定在柱上,這才留下了那拳印。
青羊宮的斗姥殿是宮觀內唯一保存完好至今的明代全木結構建筑,斗姥殿北面有一照壁,上書“福壽祿”三個大字。
(照壁)
與青羊宮為鄰的是二仙庵,說到二仙庵就不得不提到趙良璧,康熙年間,年近六旬的趙良璧來到成都,公余之暇愛到青羊宮附近散步,一日巧遇道人陳清覺,相識后認為陳清覺是位了不起的高道,便下決心為道翁辦一件實事,于是一手創建了二仙庵,后又請陳清覺進京,康熙帝召見了陳道翁并親自書寫了“丹臺碧洞”的匾額,從此陳清覺住持二仙庵。
到了二仙庵的閻永和方丈住持時,他在文化上最大的功績是收集了《道藏輯要》的版本,并補充完善了這一部道教經典叢書,還主持雕刻梨木版的《重刊道藏輯要》1.4萬塊,前后歷時15年,完成了一項巨大的文化工程,成為了道教文化的瑰寶。
青羊宮,這座始建于周朝的道教宮觀,發展至今已成為道教信仰和修道者的圣地,也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