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批浙江省“千年古鎮(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名單公布。我市的黃巖區寧溪鎮、溫嶺市溫嶠鎮、椒江區章安街道回浦村、臨海市桃渚鎮芙蓉村、天臺縣三合鎮靈溪村入選。
地名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向人們展示著當地自然環境變遷、人類歷史演進等信息,是文明的見證。周末不妨去這幾處地方,感受地名背后的千年古鎮(古村落)文化。
黃巖區寧溪鎮
寧溪,舊稱寧川。這座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古鎮,唐宋時期開街立市,明清盛極一時,曾為永嘉、樂清、仙居、臨海和黃巖5縣(市、區)邊境土特產、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集散地。
除了人文景觀和傳統文化,這里還擁有豐富的風景旅游資源。鎮內溪流縱橫,主要有黃巖溪、半嶺溪、五部溪、永寧溪等,山川秀色美不勝收。坐落在上蔣岙村的古剎名寺覺慈寺,建于唐大中年間,至今已有1151年的歷史。
溫嶺市溫嶠鎮
溫嶠始建于晉代,唐時稱海嶠,北宋時稱溫嶺鎮,元明清時稱溫嶺街,1930年改稱溫嶺鎮,1951年改名溫嶠鎮。歷史上,溫嶠是一座水陸貫通的古鎮,因交通便利而繁華,唐宋以來,商旅云集,商貿繁華。
國家一級文物西周青銅蟠龍夔紋大盤、飽含歷史人文底蘊的老街、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利用重點村峨嵋山村、千年古寺明因講寺、省級江廈森林公園,歷史名人樓旗王氏、溫嶠戴氏、南宋徐似道、明代御史李時可、準狀元戴豪……近年來,溫嶠鎮城鎮建設立足實際、傳承歷史,用“底蘊”上色,拿“特色”涂抹,為其“顏值”平添風味。
椒江區章安街道回浦村
章安街道回浦村地處椒江北岸,因靠近回浦(河名)而得名。回浦村是椒北西入城口章安街道的經濟中心,也是舊時臺州最早的行政中心。
2004年以來,回浦村以打造生態文明的居住環境為重點,在村莊道路兩旁以及住宅房前屋后進行綠化種植,路、河、渠造林強調樹種的防護、美化功能,成為新農村建設中崛起的一座融住所、休閑、娛樂、健身為一體的新型農民住宅小區,并獲得“國家森林鄉村”稱號。
臨海市桃渚鎮芙蓉村
芙蓉村因山形若芙蓉而得名,今村落祖基在隋唐時原為一片海域,山上的老廠坦、新廠坦和村北的尤家弄、謝家里為隋唐時人類居住遺址。
芙蓉村始建于宋初,至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村內有明清、民國時期的黃氏大宗祠、黃氏小宗祠、旗桿里、花臺門、石道地等古建筑達十余處,彰顯古建筑文化藝術,且流傳著黃百萬借雨傘、黃崇良炮打法國艦等民間故事。
村莊北環蟠溪,群山環抱、青山綠水。武坑峰林,自白巖發脈,山脈綿亙,花瓣分十二重,山頂諸峰曰“五馬回朝”,是中生代火山爆發后留下的遺跡,屬層狀流紋巖,秀巖狀如芙蓉花。
天臺縣三合鎮靈溪村
靈溪村位于三合鎮西南面,村以溪得名,兩條小溪環村而過,景色秀麗。從村中出土的眾多文物古跡可得知靈溪村已有1200多年歷史,素有“文物之邦”和“小鄒魯”的美譽。
“靈溪宿處接靈山,窈窕高樓向月閑。夜半鶴聲殘夢里,猶疑琴曲洞房間。”此詩句正是唐代大詩人顧況游歷天臺時,住宿靈溪村寫下的。
吃靈溪垂面、習奚家長拳、看狀元游街,是靈溪人的習俗。其中“狀元游街”習俗現已列入臺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他兩項列入天臺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