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堂又稱為“萬佛龍泉寶殿”因殿內墻壁上鑲嵌有數以萬計的石雕佛像,故名,寺廟的原名是“龍泉寺”。該地位于北京市房山區磁家務鳳凰嶺下,萬佛堂之下有著名的孔水洞,是發育在奧陶紀石灰巖地區的巨大溶洞,原名“水簾洞”,因唐宣宗年間有一位比丘號溪的老人在此創建萬佛堂,遂改稱“萬佛堂孔水洞”。洞內有泉,水勢洶涌。
洞壁存有隋大葉十年(614年)刻經和隋唐時代的雕像,刻經大部溺於水中。唐萬佛堂早已廢圯,數處古建筑遺跡和幾方明清石碑,零星散布在萬佛堂孔水洞旁。現存萬佛龍泉寶殿是明代重建無梁建筑,堂內三壁嵌滿唐大歷五年(770年)鐫刻的“萬佛法會圖”漢白玉浮雕,造型生動,栩栩如生,北魏酈道元曾記載過這里。
萬佛堂孔水洞,從隋唐開始歷經多朝,都是京西一帶有名的佛寺圣地,其寺院平面布局,規模范圍,現難以考察,現存的佛堂塔剎等,是歷史留存下來的一些遺跡,1979年8月,這里被列為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石壁下的萬佛堂是一座明代無梁歇山頂磚石建筑,面闊三間,正面開漢白玉卷門,外立面浮雕佛像、飛天和花卉,保存完好,做工細膩。兩側各開一卷窗,門上嵌石匾“大歷古跡萬佛龍泉寶殿”,落款“大明萬歷已丑春吉日重建”,萬歷乙亥年即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四周浮雕蓮花瓣。卷門兩側各辟卷窗一,透雕網形紋石窗扇。這個殿名很長,內涵豐富。一般佛寺殿名多為三字四字,五字以上不多見。而萬佛堂的大名如此之長,表明其傳承悠久,同時也是古人尊重歷史的體現。
萬佛堂的現代俗稱來自于小殿內三面墻壁上鑲嵌的《文殊普賢萬菩薩法會圖》。這是一組長22.8米,寬2.4米,由31塊長方形漢白玉石浮雕組成的藝術珍品,主題是佛說法場景:佛祖端坐正中說法,螺髻袒胸,寬袍廣袖,右手平伸,左手放在腿上,雙膝下垂,赤足,腳下有二夜叉和摩尼珠。佛兩側浮雕是騎獅的文殊和騎象的普賢(殿側遼代花塔上的雕刻和殿內的菩薩騎乘題材一致),二菩薩前后還有供養菩薩、天王、眾神鬼等群像簇擁,長幡云浪,背景是無邊海水。釋迦上嵌石,雕護法轉輪王背有雙翼,足踏兩個龍女。
浮雕周圍雕刻著供養人的浩瀚隊伍,不同年齡段的人物神態各異。南山墻上的眾伎樂飛天持箜篌、琵琶、阮咸、瑟等樂器,仿佛一支齊整的古典樂隊,正在進行大曲演奏,讓人如聞其聲。專家在南山墻浮雕間找到已經漫漶不清的唐大歷五年三月八日發愿文。這是現存萬佛堂建筑最早的紀年證據。華嚴宗供奉現法身毗盧舍那佛和文殊、普賢菩薩,被成為“華嚴三圣”,可見唐代龍泉寺是華嚴宗領地。萬分遺憾的是,現在的殿內已經被文物部門保護起來,常人無法拿到鑰匙,也就只能憑前人資料站在門外隔空冥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