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的建筑形式起源于古印度,稱作窣堵(Stupa),是佛教高僧的埋骨之地。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窣堵坡也漸漸演變為塔這種極具中國特色的建筑形式,成為了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樓閣式塔
其建筑形式來源于中國傳統建筑中的樓閣,我國著名的樓閣式塔有應縣木塔、西安大雁塔、蘇州虎丘塔等。
(一)樓閣式塔-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學名佛宮寺釋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始建于遼代,是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高的木塔。佛教傳入中國后,為了適應中國的傳統習慣,利用人們對多層樓閣通天的寄托,以樓閣形式作為禮佛的紀念性建筑物。
應縣木塔命途多舛,曾經歷過多次大地震,并于1926年時在軍閥混戰中被炮擊,但塔身從未傾倒。該塔主體結構全部為木質結構,通高67.31米,是從建成之日起世界上最高的木結構建筑,其記錄保持至今,可謂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塔身外看五層,內有九層,全塔共計出現54種不同的斗拱類型,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木結構的絕無僅有的寶庫。
建筑大師梁思成曾由衷感嘆道:“好到令人叫絕,半天喘不出一口氣來!”“這塔真是個獨一無二的偉大作品。不見此塔,不知木構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極了!佩服建造這塔的時代,和那時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師,不知名的匠人。
(二)樓閣式塔-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的大慈恩寺內,是一座7層方形磚仿木結構佛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為了保管從印度帶回來的數百部梵本佛經,唐玄奘在大慈恩寺的西院主持修建了一座西域風格的藏經塔。這座塔最初名稱為慈恩寺塔,此后被改稱為雁塔,最終與薦福寺內的小雁塔相區別而被改稱為大雁塔。大雁塔后因年久失修和戰亂而多次遭到損毀,至五代后唐年間才逐漸形成今日的造型。
(三)樓閣式塔-虎丘塔
虎丘塔,又稱云巖寺塔,位于蘇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就葬其父(闔閭)于此,葬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簡稱虎丘。虎丘塔,是馳名中外的宋代古塔。
始建于后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落成于公元961年。是五代十國時期重要建筑。因其塔身傾斜,也被稱為“中國的比薩斜塔”。虎丘塔塔身七層八面,結構復雜,裝飾彩繪華美。1957年修復塔身時,在塔的一、二層之間發現一個石函,內有建隆二年(961年)入藏的藏經箱。
密檐式塔
密檐式塔從樓閣式塔發展而來,與樓閣式塔的不同是塔檐比樓閣式塔的多且密,為磚石結構。密檐式塔的第一層特別高,設有門窗,多雕刻佛像或佛經故事。密檐式塔多為實心塔,也有的中空,開有通氣口。但塔內沒有階梯,一般不做登臨之用。
(一)密檐式塔-小雁塔
小雁塔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是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的標志,因為規模小于大雁塔,并且修建時間偏晚一些,故而稱作小雁塔。
密檐式塔·小雁塔,也被稱作薦福寺佛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是一座磚木結構的佛塔。該塔始建于唐代景龍年間,始建時有15層,塔下的地基中有地宮。相傳此塔曾在地震中三次開裂,又三次自動復原。清代康熙年間,以小雁塔為主的“雁塔晨鐘”被列為關中八景之一,是密檐式磚塔的典范建筑。
(二)密檐式塔-慈壽寺塔
慈壽寺塔又名永安萬壽塔、八里莊塔,慈壽寺塔坐落在北京海淀區八里莊慈壽寺內,原名永安萬壽塔,又名永安萬壽塔、八里莊塔、玲瓏寶塔,仿天寧寺塔而建。
覆缽式塔
覆缽式塔又稱喇嘛塔,是藏傳佛教的塔,其形似一只倒扣的缽子,因而得名,主要流傳于南亞的印度、尼泊爾,中國的西藏、青海、甘肅、內蒙古等地區,直接來源于印度的窣堵坡。覆缽式塔是一重實心的建筑,供崇拜之用。被用作舍利塔,還可做僧人的墓塔。其形體大小不一,中國現存最大的覆缽式塔是建于元代的北京妙應寺(即白塔寺)白塔。
妙應寺白塔,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以北的妙應寺內,是一座藏式磚砌佛塔,同時也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早、體積最大的藏式佛塔。
妙應寺白塔,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以北的妙應寺內,是一座藏式磚砌佛塔,同時也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早、體積最大的藏式佛塔。其始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其建造目的是為了迎奉釋迦佛舍利。整個修建團隊共計85人,歷時8年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將該塔建成。白塔建成妙應寺白塔為藏式磚塔,高51米,通體白色,由塔座、塔身、相輪、華蓋、塔剎5部分組成。
金剛寶座塔
金剛寶座式塔的形式起源于印度,造型象征著禮拜金剛界五方佛,中間為大日如來佛,東面為阿閦佛,南面為寶生佛,西面為阿彌陀佛,北面為不空成就佛。金剛寶座代表密宗金剛部的神壇,金剛寶座塔上的五座塔就分別代表這五方佛。寶座上的塔有密檐式、樓閣式、覆缽式等多種。中國現存的金剛寶座塔僅十余座,比較有名的是四大金剛寶座塔,分別為北京的真覺寺金剛寶座塔、碧云寺金剛寶座塔、西黃寺清凈化城塔和呼和浩特市的慈燈寺塔。
(一)北京的真覺寺-金剛寶座塔
因其形式是在一個高臺上建有五座小型石塔,俗稱五塔寺塔。為中國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
(二)金剛寶座式塔-碧云寺塔
碧云寺依山而建,山頂是全寺的最高處,建有一座中國現存最高的金剛寶座塔。
(三)金剛寶座式塔-清凈化城塔
清凈化城塔又名西黃寺塔,是北京四大金剛寶座式塔之一,位于北京市朝陽區安定門外的西黃寺路的西黃寺塔院內。清凈化城塔,俗稱“班禪塔”,是一座金剛寶座式塔。清凈化城塔建筑群由牌坊、護塔獸、塔以及東、西碑亭組成。該塔由5座塔構成,其中中央一座為主塔,四角各有一座經幢。5座塔均建在漢白玉金剛寶座上。“清凈化城”源于佛教術語,即指遠離一切煩惱、塵垢,能接引眾生成佛之所。
(四)金剛寶座式塔-慈燈寺塔
慈燈寺塔寺是磚砌石料鑲邊包角,通高16.5米,形制與北京的真覺寺金剛寶座塔相近,也為金剛寶座式塔。慈燈寺金剛座舍利寶塔位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東南部的五塔寺。該塔用磚砌石料鑲邊包角,通高16.5米,形制和北京的真覺寺金剛寶座塔相近,同為金剛寶座式塔。五座平面呈方形的密檐式塔及罩亭分列在高大的金剛座上。金剛座則承托在一個用蓮瓣裝飾的須彌座上。梁思成對慈燈寺塔金剛座舍利寶塔精美的建筑藝術評價很高,葉圣陶等人也贊不絕口。
寶篋印式塔
寶篋印式塔也叫阿育王塔,是一類實心塔。佛經中寶篋印全名“寶篋印陀羅尼”,崇奉它的塔就是寶篋印塔。寶篋印式塔造型平面四方,由塔基、塔身、塔檐與塔剎四部分組成,其中塔檐多在塔身上四角向上翻挑,形象地被稱為“山花蕉葉”。這種形制是由古印度的“窣堵坡”發展而來,由印度人傳入尼泊爾再傳入中國。寶篋印式塔的用途最早是用來埋葬佛舍利的,逐漸成為一種紀念性的結構。造型小者可供與佛龕前,大者則作為寺廟的一個部分。在中國,寶篋印式塔在三國時代就開始建造,北魏云岡石窟、隋唐時南響山石窟、敦煌是壁畫中,都有這種塔的造型。五代時期,因吳越國王錢弘俶仿阿育王造塔八萬四千,使寶篋印式塔有了廣泛的發展,也保存下大量遺跡。
寶篋印式塔·普陀山多寶塔,多寶塔又名太子塔,位于浙江省舟山市的普陀島普濟禪寺的東南方。塔建于元代,是普陀山上保存至今的最古的建筑,也是現存的元代最大的寶篋印式塔,現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多寶塔造型雄健,裝飾美觀,與普濟寺鐘聲形成普陀山十二景之一的“多寶聞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