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水古鎮位于重慶市黔江區東南角濯水鎮境內,地處烏江主要支流阿蓬江畔,距黔江主城26公里,是一個集土家吊腳樓群落、水運碼頭、商貿集鎮于一體的千年古鎮。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公告,正式確定黔江區濯水景區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為千年古鎮帶來新生機。
濯水古鎮興起于唐代,興盛于宋朝,明清以后逐漸衰落,是渝東南地區最富盛名的古鎮之一。濯水古鎮四面環山,是武陵山區少有的土家水鄉,是一個集土家吊腳樓群落、水運碼頭、商貿集鎮于一體的千年古鎮。歷史為濯水古鎮留下了眾多的文化古跡和鄉土文化遺產,巴楚文化、土家文化、大溪文化和華夏文明在這里的交織,形成了濯水古鎮獨特的民俗文化風情。
流淌過濯水古鎮的阿蓬江自古與烏江、酉水一起成為溝通三峽地區和江漢平原的重要通道,巴文化、大西文化由此交流傳播。濯水古鎮見證了巴人的進退興衰,目睹了秦人的金戈鐵馬。作為重慶舊城老街的典型,濯水古鎮除了擁有較多歷史遺址以及相關的歷史典故,同時也在四千年的漫漫歷史長河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街巷格局保留較為完整,具有濃郁的渝東南古鎮格局,它既體現了與其他城市特別是平原城市歷史街區的差異,也承載著巴文化、土家文化與其它文化的融合、傳承、創新的親情。同時碼頭文化、商賈文化、場鎮文化以及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遺存相互交織。
古鎮老街
濯水古鎮老街由青石板鋪就,長約1000米,寬2-3.5米不等,街道兩旁的商號、民居、會館、學堂均為木質結構,有的是吊腳樓,有的是四合院,有的是撮箕口,錯落有致,別有風韻。民居之間有畫有精美壁畫的封火墻,窗花是精美的木雕,磉墩上有精藝的石刻,走在街上,猶如置身于一個多元民族文化的殿堂。濯水古鎮建筑實現了土家族吊腳樓與徽派建筑的完好結合,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營造出一種獨特的建筑風格,古樸而飽含哲理。
古鎮入口的游客接待中心,是一座有300多年歷史的古老戲臺。檐上的人物雕刻惟妙惟肖,由于經濟欠發達,這些在重慶各地已經難得一見的雕花保存了下來。
土家吊腳樓群
現存最為完整的建筑是古鎮靠河沿建的民居,也就是古鎮下街龐大的土家吊腳樓群。這些吊腳樓建在阿蓬江的河堤上,四五米高的河堤是用條石砌建的,經過了200多年的河水沖打,那些條石河堤沒有一點傾斜。
古鎮道德碑
濯水古鎮街道中段立著一塊1米多高,寬約50公分的石碑。石碑立于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距今已有121年的歷史。石碑陰刻著“天理良心”4個大字。據介紹,此石碑是武陵山地區極為少見的“道德碑”。以警示古鎮商賈,經商、為人、處世之道在于“天理良心”。
古鎮風雨橋
黔江濯水古鎮風雨橋橫跨于阿蓬江上,長303米、寬5米,據說是亞洲最長的廊橋,分為橋、塔、亭三部分。濯水古鎮風雨橋橋身為純木制結構,建筑材料之間以榫頭卯眼互相穿插銜接,直套斜穿,結構牢固精密。橋建有三層塔亭,兩側有約百扇可自由開合的雕花木窗,橋內擺放有紅漆長凳。2013年11月27日晚,有亞洲第一之稱的重慶黔江濯水古鎮風雨廊橋發生火災被燒毀。消防部門正在對火災原因進行調查;風雨廊橋于2014年5月開始重建,于2015年2月重新對外開放。重建后的風雨廊橋依舊魅力無限。
未來濯水古鎮將圍繞風雨廊橋、非遺文化、民俗文化、土家文化等獨特文化旅游資源,推進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開發刺繡、土陶、西蘭卡普等文旅創意產品,提高旅游消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