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時候家里都有黃歷,每天老人父母都交流老黃歷,這個估計大家都不陌生,什么時候該種地了,什么時候該收割了,黃歷就是一年的農業生產時間周期表,基本上不會差太多,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有了老黃歷再結合當時的天氣就可以指導種地了。黃歷只是簡化了歷法,在家家有本黃歷以前比這要復雜的多。這就得說清楚我們的農耕文明。
農耕是什么,觀象,授時,種地。什么意思呢,種地需要懂得種地的時間,要想知道時間就得研究日月星辰的運轉,這就是觀察天象,觀象;只有知道了日月星辰的運轉,才能知道什么時候應該種,什么時候長,什么時候收,什么時候藏,這就叫授以時間,授時。農耕文明就是指種地的學問。所以農耕文明來自天文。
天文指導人文,這就是中國的文化,只要日月星辰不變,只要太陽一直在那里,那么萬物生長靠太陽,中國的文化就不會變。
種地是我們中國人的文化本能。鄉村是孕育這種文化本能的母體。只有中國人懂這套東西。所以你會看到辜鴻銘、梁漱溟的書里說中國文化是一種早熟的文化,一開始就是成熟了的。
種地和農耕是狹隘的說鄉村的,實際上鄉村手工業,鄉村紡織,鄉村釀造,鄉村養殖等等的一些內容都是農耕文明的內容,農耕文明本身就是一個生態圈,是一產二產三產融合的一個生態系統,我們今天定義的一二三產業融合多數對于這樣一個小社會來說是畫蛇添足,當然過去農耕是沒有大機器的,是很難實現量產的,正因為如此農耕才保留了“溫度”這個維度的內容。
因為我們的生產資料都集中在土地上,生活都在村里,生產和生活在一起完成,不受外部信息的干擾自己自足,過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生活,不會去選擇流動性,根本不需要遷移,如果不是遇到天災或者戰爭侵襲是不需要移動到別的地方生活的。像《闖關東》就是典型的沒有吃的,不得已逃荒,主體是逃荒,客體叫支邊。因為我們鄉村是一個自循環的生態系統,產業自己自足,根本不需要額外的去向外尋找解決路徑,這就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是安土的,就地的,生活化的。
因為安土重遷,所以周邊聚集的都是熟人,是一個典型的熟人社會,家庭倫理的內容就非常的豐富,我們就會形成家國,家天下的模式,一個大家庭里有一個理性的有見識的說的算的,就趕得上人人投票來的更合理。在熟人社會你每天做了什么說了什么,沒有秘密,一切幾乎都是透明的。也慢慢的形成了以倫理關系道德約束為主體的社會裙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