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空間是中國建筑中最為顯現的一種特征,各個時代以及不同地域的建筑都采用了庭院這種形式來組織空間。同時,庭院還作為室內與室外、單體與群體的紐帶而與中國傳統建筑的各個方面發生普遍的聯系。
一、傳統庭院的文化淵源與類型
中國傳統的庭院大約可以分為三種,即家庭、宮庭(朝廷)、園庭,分別代表中國傳統中三種文化認同作用于庭而產生的庭院類型——人居類型、公共空間類型和游賞類型。
1、家與庭
屈原曾以一種哲人的氣質發出“遂古之初,誰傳道之?”的疑問,傳統的庭院人居模式是如何產生的呢?我們知道任何一種建筑模式的產生發展都與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庭的產生是隨著舊石器時代晚期以核心家庭為單位的分居居住模式的出現而產生的。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種核心文化,一切其它制度禮儀均由家引申而來。在石器時代的群居模式中,內向性的領域空間已經形成,但庭院尚未形成。
幾千年前古人的生存環境極為惡劣,“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自然災害、野獸襲擊、部落戰爭,這一切都需要一個安全的居住環境。于是防衛就成了生死攸關的功能要求而滲透于建筑中。正像“房”的字意,《釋名》曰:“房,防也。”《說文解字》曰:“戶,護也。”家的防衛性功能需要決定了采用“庭”這一內向性的空間形態。
“由于中國的歷史長期處在動蕩不安的局勢下,在房屋的設計中防衛的意義被一再地強調著。房屋的外墻或圍墻被看作是一種求得安全的需要;門窗并不是可以在周邊的墻上任意開啟的,因此擔任采光通風任務的庭院就無法消失。”但防衛的功能并不是家庭采納庭院布局的唯一理由,梁思成指出:“在其它文化中,也都曾有過防御性的庭院,如在埃及、巴比倫、希臘、羅馬就都有過。

但在中國,我們掌握了庭院部署的優點,揚棄了它的防御性部署,而保留它的美麗廊廡內心的寧靜,供給居住者庭內‘戶外生活’的特長,保存利用至今。”其它文化中原始建筑的向心式布局和出于功利原因的院落形式為何沒能像中國庭院那樣成為一種普遍的型制呢?這其中家文化對庭院空間的文化認同是不容忽視的。在建筑出現的最初,建筑本質即居住,中國隨后出現的其它建筑類型,都采用了家的空間形式——庭。
從另一方面來說,中國傳統庭院的產生也與宇宙觀、空間觀息息相關。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可從“宇宙”的詞義發展得到啟示,“宇”的意義發展經過了“屋檐”-“屋宇”-“界限”-“空間”,“宙”的意義則從“棟梁”發展為“時間”。因此“宇宙”一詞就有了三個意義:屋檐與棟梁;空間與時間;天地。所以“宇宙”兩字共同揭示了中國傳統宇宙觀與家的關系——中國傳統宇宙觀、空間觀均是從家的營建活動和居住建筑構件中衍生發展而來,體現了家文化的時空觀。《廣雅·釋詁二》曰:“是凡言宇宙者,皆居之義也”。美學家宗白華指出:“中國人的宇宙概念本與廬舍有關。‘宇’是屋宇,‘宙’是由‘宇’中出入往來。中國古代農人的農合就是他的世界。他們從屋宇得到空間觀念,……從宇中出入而得到時間觀念。”
家在空間觀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也很重要。《墨子·經說》曰:“宇,東西家南北”。這里“宇”泛指空間。墨子在說明空間概念時不說“東西中南北”而把“家”放在“東西”和“南北”之間,其意強調家在中國傳統空間觀念中的重要性。“墨子的意思是,‘我’居住的這個地方叫‘家’,空間因‘家’而定。”中國傳統的庭空間由功能決定其以家庭為單位的防衛性內向建筑布局,由觀念決定其以宇宙觀為核心的“家”“庭”合一的空間形態,并在文化層累性的作用下逐漸發展完善起來,成為豐富完美的形式。同時“家”與“庭”相互影響與作用,甚至合而為一。“院落”既是家的代稱,也是庭的代稱。歸根結底,家與庭結合,成為中國傳統人居類型,它深深地影響了其它建筑類型。
2、朝與庭
朝庭、宮庭、王庭、府庭、禁庭等等都是公共性的庭院空間,與國有關。中國傳統文化中,國與家的關系可用“家國同構”來描述。“家國同構”即古代中國“家”與“國”社會基礎相同,具有同一原則,同構關系。人們常說的“家天下”一詞就說明家即天下,天下即家。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于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墨子也說:“治天下之國若治一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表達了中國儒家文化對家與國認識的一致性。家庭就是封建社會的細胞,國家與家庭不過是大家與小家的關系。
就建筑而言,這種“家國同構”導致國家的建筑類型(宮、廟、郡)都采用了家的空間形態——庭。“家庭日常所居之四合院,也正是王城、宮殿的同構體”。作為中國傳統人格行為指南的禮制,也是以家為中心的,禮按照家族模式使家庭和生活的宗法等級關系倫理化,制度化,將人-家-國這一系列聯系為一整體。宮殿、衙署、廟宇等公共建筑空間是中國建筑的精髓所在,在這些建筑的庭院空間中,禮制的作用表現得更加充分。“中國宮殿本是住宅的放大,外朝內廷,前朝后寢,合乎‘天地之道’,‘陰陽之理’,也是禮制秩序的本質反映。”

3、園與庭——天人合一
在“天人合一”的傳統宇宙審美原則中,儒道二家都把怎樣使自己的生命和宇宙融為一體作為最重要的問題加以研究,只是有不同的側重,儒家重人而道家重天。“園”深受道家的影響,注重自然性,尤其是士大夫階層從詩、書、畫等各藝術領域對自然的推崇也深深影響了“園”從內涵到形態的一切方面。“而傳統庭院建筑,則可以看作儒道對立互補雙重影響的一個中間地帶”。
園與庭的結合是儒道兩家的融合。它與園林的區別在于“園庭”與“園林”代表了“園”范圍的兩個界限。園庭是道家文化對庭院的限定,是在庭院空間中表達出對世外的向往。總之,傳統士大夫階層的那種無處不在的自然情結從隱逸文化、從“天人之際”的宇宙觀、從士大夫的人格觀、從思維方式和美學原則各個方面決定了園林文化對庭院空間深刻影響。
二、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特色庭院上文所提到的傳統庭院的三種類型中,以人居類型為最本源,多指居住性庭院。另兩種庭院類型由其發展而來,又有所變化。居住性庭院有兩類,一類集中表現在傳統民居中;第二類是皇家(或高等級)居住建筑,在人居類型的基礎上融入了公共建筑的庭院特征。城市空間類型庭院表現在宮殿、廟宇、衙署、宗祠等建筑中,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游賞類型表現為園林中的局部的院落景點或庭院性的園中園,作為園林整體的一部分同時具有庭院的特征。
1、中國傳統民居
1、中國傳統民居
從民居的歷史發展來看,合院的型制是在傳統圍合空間觀的主線逐步進化完善的結果,喻示著社會形態,生活形態和空間形態之間達到了相對穩定的關系。從地域來看,各地民居采用了不同的庭院形式。居住性庭院空間具有家族性、圍合性、小尺度、重禮制等共同特點,又根據地域的不同而生成多種鄉土的空間形態。下面僅以部分典型民居以及宮殿、園林為代表進行分析。
①北方四合院
經過分析,可總結出以北京為代表北方四合院平面類型及原型。北方四合院以五室式為原型,庭院空間開敞,建筑圍合以單層為主,院落組織以縱向串聯為主。中原以山西為例,山西晉中盆地四合院平面類型中庭院尺度比北京狹小,正房和倒座常見二層。院落組織方式與北京類似。
②云南合院民居
云南合院民居主要是三坊一照壁,一顆印及它們的變體。云南民居的原型是一種三合院式的室外院落住宅。圍合庭院的建筑以二層為主,庭院空間方正開敞。
③徽州民居(皖南民居)
微州民居類型為三合院天井式布局,庭院空間狹小,主要功能是通風與遮陽。其類型的變化通過天井的變形而得到。另外傳統民居還有閩粵四合院式民居和客家聚居式土樓,庭院均為空間組織的中心。由于氣候的原因,閩粵民居庭院狹小,空間與北京四合院的五室式相比呈現為九室式。五鳳樓作為其基本的院落形態也體現出圍合的特征。
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a.民居的類型特征表現為以庭院為核心,對外封閉、對內開敞的空間序列。b.平面圖形盡管干變萬化,可原型均體現為九宮形,與井田制、五行等等一系列文化內容同構。c.平面由北向南由五室式向九室式過渡,這主要由氣候決定。d.平面變體有兩種方式,一為拓撲變換(即結構不變),二為局部抽空(天井的增加)e.立面程式化,以門作為裝飾重點,以屋頂對立面進行統一。f.平面原型為可發展的單元。

2、皇家(高等級)居住庭院
皇家居住性庭院與民居雖然都屬于居住性質,但它們的功能和生活方式有不少的差別,皇家人居類型除居住功能外還有議事(會議)、朝見等,另外還具有等級性和象征意義,因此可稱其為公共性居住庭院。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以及北海都保存有清朝皇家居住建筑。下面以頤和園為例進行分析,借以揭示這類庭院的類型。玉瀾堂與宜蕓館分別為皇帝皇后居住處,中間有一個游玩功能的夕佳樓庭院相連,庭院以輔助建筑和連廊共同圍合,連廊在功能之外成為庭院類型組織的重要元素。
3、游賞型庭院
游賞類型的庭院往往是園林的一個局部,而且其庭院的觀賞性遠遠超過其它功能,因此空間組織比較靈活。為了達到可游的目的,建筑比較通透,常以墻和廊來輔助建筑圍合庭院。同時,庭院中的要素也較住宅豐富得多,主要有植物、水、石三種。下面就來分析它的空間形態及原型。
通常園林中的單個庭院局部基本由廊、墻、建筑組成,少見由建筑四面圍合,一般建筑只占一面(或一面半),空間靈活變化主要通過廊的變化而得到,而且廊以單廊(復廊)為主,其形為廊,其意為墻。另外,廊和帶有什錦窗的墻使單個的庭院空間向園林中的其它部分溢出、滲透,從而達到空間的豐富性。其基本類型其實非常簡單。但通過拓撲變換可得到異常豐富多樣的空間布局。單個庭院是園林的組成部分,與其它部分有密切關系。常常是上述各具特色的小庭院自由組合成為集錦式的空間集群,空間有大小,形狀有變化,主題有不同,路線變換,尺度對比,形成層次豐富的景觀。如拙政園聽雨軒、玲瓏館、海棠春塢一組,留園石林小院、揖峰軒、還我讀書處一組等。
此外還有庭院性園中園,這類庭院在園林和人居類型間尋找平衡點。有的偏向園林,如頤和園“畫中游”,有的形同四合院,如頤和園“貴壽無極”,北海的“畫舫齋”,而大多數則在四合院布局的基礎上加以變化(地形、山石、圍廊等等)而適應游賞的功能。
無論是人居類型、城市空間類型還是游賞類型,其庭院空間均是由圍合性的空間原型及其變體組成的。一方面變體雖然千變萬化,但其原型的主要特征一—邊界圍合的中介空間——均得到體現。所以這三種類型具有自相似性。另一方面,變體在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這就給當代庭院的設計提供了廣闊的創新天地。這是因為基本生活方式決定了類型的原型而生活方式的地區差異和時代變遷使類型產生變體。
在當代中國的建筑創作中,對庭院空間的運用進行了很多的嘗試,其中大部分有意識地提到與傳統庭院的文脈關系。這些嘗試中不乏成功的范例,也有一些與設計宗旨相去甚遠。庭院類型是傳統生活的產物,那么在當代生活方式改變的前提下,傳統精髓的庭院文化如何應對是一個迫切的課題,否則就會像北京四合院的命運一樣在城市化市場行為中檣櫓灰飛煙滅。
如果形式一一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形式——不能深刻地感受生活,那么形式必然會流于膚淺和缺乏意義,它必然會脫離生活的特征,成為外界強加于生活的陌生形式。傳統庭院一定會找到當代的生活脈動,就像它千百年來一樣——融入每一個時代。(本文節選自《文化視野下的中國傳統庭院》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