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一個有意或無意的古建保護行為正在興起,它突出市場行為,強調溝通體驗,讓古建走進公眾生活,這或將重新譜寫歷史建筑的生命樂章。
古建的落魄
優秀的古建筑一般會被劃為文物,文物保護就最好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于是,那些古建秒成行尸走肉……目前,滎陽全市的文物點總數達1000多處,絕大多數都已被納入不可移動的文物范疇,不準改建、擴建、拆除,原貌保護。

山西某文物古建
一處古建筑的修復,動輒需要上百萬元,一平方米的古壁畫修復則高達上萬元。此外,修繕費用呈周期性投入態勢,而非一勞永逸,短期效果不明顯,這讓熱心當地公共事務的鄉間“能人”也望而卻步。
重生的希望開始萌芽
30年的城鎮化建設革新了一帶人的記憶,在城鎮化進程中,古村落、古城及其承載的中華傳統文化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加速了傳統村落文化的衰落,傳統村落文化岌岌可危,造成國家形象模糊化、社會認同危機。而古建保護的市場化,應當是我們這代人要竭力完成的重要任務。

奚紅洋收藏的縉云山周家大院
至此,一幫有遠見有文化有涵養的前輩出于惜物之心,游走各地收撿這些“歷史”。這就衍生出一個新的行當——古建筑收藏家,有的整棟收藏,有的撿點破爛。

前輩們撿回來的“歷史”
蘇文義:我收藏了五六個四合院吧,因為有不同程度的損壞,所以具體數目不太好說。大概是清三代的,乾隆中早期的為主。

蘇文義收藏的乾隆時期一富商的宅邸
朱永慶:我不贊同古建筑分派別,往往在不同的地域里有相同的建筑。過去會按地理氣候來劃分不同的種類,我覺得按照形式來分會比較好,比如抬梁式、穿斗式。

朱永慶收藏的抬梁式清代古建
秦同千:做園林景觀工作時,會經常看到被拆掉的老房子。出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畏之情,將其中能夠繼續使用的部分收藏起來。這些凝聚先人智慧的古建筑并不屬于他自己,而是整個民族的文化遺產,應該用一種好的方式展現給更多的人,并傳承下去。
順勢而起的復活
民宿迎風而起,伴著鄉愁,和著高雅,呼吁著情懷,把玩著古建……

外觀很時尚,內飾很古典

無白的客房,清代案臺與雀替
麗江束河無白,前身“候鳥客棧”,在束河古鎮也挺有名,主人是謝蓓和陳悅,出自重慶的暖男設計師謝柯之手,完美的將古玩物古構件融入現代的生活中。

古樸的茶幾流露出歲月的芬芳
古建構件往往成為他們必備的軟裝
大理太陽宮是楊麗萍的家,設計師兼畫家趙青,借助海浪與礁石、石料與植被的交融,形成光線、空氣、視野交織錯落的建筑藝術空間,掩映在繁花綠葉之間。

歷史的回廊活生生的空間

露骨的公共空間在天光的映襯下顯得更“土”

無論是花窗還是棋桌,無不透露幾分安靜祥和
西遞豬欄酒吧,這是一棟明代的三層建筑,它的整體設計,充滿了懷舊氣氛、鄉村和世俗的輕松、愉悅。主人寒玉讓“歷史”延續并賦予了它生命,化腐朽為神奇,修舊如舊。

傳統的紡織工藝再現,好像是做麻布用的

古老桌椅已然被摸出了高光,甚至能聞到歷史的味道……

庭院成了冬天日光浴的地方,傘都顯得有些多余
花間堂編織院,曾是麗江赫赫有名的馬幫首領“馬鍋頭”的宅院,距今有300多年的歷史。編織院構建于納西族傳統的大型木制結構之上,至今仍保有昔日麗江織女在此編織披肩、背簍等日常用品的生活氣息。
翰林山莊的大門,看得見的滄桑

堂屋的門臉,很多花窗直接用于軟裝

回廊上擺滿了各個時代的座椅
重慶翰林山莊,清代翰林王倬的宅邸,經三次擴建,80年代由古建收藏家劉健接手,作為古建博物館。本案的主持建筑師奚紅洋并沒有像大家所認為的那樣,將建筑修復到原來的模樣,而是把前幾次擴建中不合理的地方拆除或加建,使山莊更符合傳統風水格局,更有步移景異、寓情于景的園林情節,同時,融入了一定的時尚元素,讓游客去體驗一個有生命的建筑,感受它的成長。

客房里時尚的物件與開闊的視野

拆除一個房間,作為連接展覽區與客房區的過渡庭院(在建)

打開六角亭的三面墻體,清理院落水池景觀(在建)
徽州德懋堂,李鴻章少時寄讀的私塾,是主人盧強讀博期間曾跟隨導師單德啟教授一起遍訪皖南村落古鎮發現的,盧強聽到向導如此輕巧的一句拆遷,卻覺得有些心痛。他知道德懋堂既不在受保護的古村落內,也不是掛牌的文物保護單位。

外面的景色比照片更美
盧強請來當地的老工匠,對老磚,老瓦,老家伙紛紛編好號,只有他們最熟悉當地的磚石土瓦,以保證原拆原建。

門檐是從老建筑上搬遷過來的
扁上的“德懋”二字也是真跡復原

白熾燈下的雕花門罩更顯精致
而民宿的發展為古建保護提供了一種可鑒方式,真正意義上做到古跡活化,所謂“人來了,這個地方就活了。”“只有市場能夠活化古建,也只有市場能夠保護古建”。(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