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三明,你可以追尋歷史的足跡,聽一聽故事;也可以到處悠閑地逛一逛,感受傳統與文化,最好就是去一個個古鎮古村,領略不一樣的山水人文。
1、永安市貢川古鎮
貢川古鎮地處三明永安市,這里不僅擁有千年的歷史底蘊,如今保存下來的文物古跡也是異常的豐富,可謂是史料十足、種類多元而又分工明確。書院、名人、宗祠、宮廟、古宅、古井、古橋、古城墻等古香古色,真是人文歷史愛好者的福音。
會清橋:以濁會清:閩中深藏著許多風格迥異的古廊橋,但談得上精美的,會清橋稱得上其中一座。這種橋廟結合的交通建筑,一開始的定位就是多功能的,集建筑、繪畫、書法、雕刻、神廟于一體,堪稱縮小版的藝術博物館。
貢川古城墻:城墻是動亂時代的產物。北有長城,南有海防要塞,但鄉鎮會修建城墻的,實屬特例。貢川古城墻又稱貢堡,誕生于明嘉靖年間,也是福建內陸匪患最猖獗的時期。
2、尤溪縣桂峰古村
桂峰村則是依山就勢分布于村的三面山坡上,形成了層層疊疊的氣勢,再加上錯落有致的布局,看上去整個村子的建筑像是連在一起的,遠遠望去好似深山里的布達拉宮?,F存明清時代古建筑39座,保護面積13公頃,古民居面積2.6萬平方米,是福建省為數不多的古建筑村落之一。
入得村口,最先來到的是石印橋,它始建于明萬歷32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了,之所以叫做“石印橋”,是因為橋的下面有一方巨石如印而得名。石印橋可以說是桂峰村最熱鬧的去處了,這里種有金桂、紫荊等古樹,樹下是環繞石印橋的各種店鋪,有雜貨店、酒肆、小吃店等各種作坊。
這是因為桂峰村里有曾經是尤溪至福州的一條官道,是尤溪內地達官貴人、商賈小販和艄排工人往返福州的必經之地和食宿的唯一中轉地,所以在當時素有“小福州”之美稱。
“四尋客棧五步樓,比屋弦聲樂悠悠;夢寐以求寄居地,旅客旋步三回頭”是當時桂峰情景的真實寫照。這座保存完好的茶樓,如今看來也是蠻潮的。
3、建寧縣上坪古村
上坪村位于建寧縣溪源鄉,是福建省第三批歷史文化名村。走進上坪村,行走在幽靜小巷平滑的石板路上,浮躁的心為之一靜,平和而淡定起來。徜徉在濃濃的古村文化的氣息中,就如走進一幅歷史的畫卷。它的傳說,它的古建,甚至它的落寞,都為這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光環…
如果沒有身臨其境,是很難想象在現代紛繁嘈雜的塵世,會有一片保存得如此完好、又如此恬靜的古村落。始建于五代十國時期的上坪村,依山傍水,群山環抱。
至今完好地保留有楊氏家廟、楊氏社主廟、楊家學堂等古建筑26幢,最早建于宋代后期,大多為清代建筑。
有古驛道從村中穿過,在明、清兩朝,上坪村是閩贛省界驛站,商賈云集,繁盛一時。村中古跡頗多,不同年代的古建筑卻不約而同的體現出亦儒亦官亦商的文化品位。村里兩腰玉帶(兩條小溪)環繞,小橋流水、曲巷通幽、山清水秀。
4、永安市洋頭村
永安市槐南鄉洋頭村,安貞堡最為出名。建于清咸豐年間,前方后弧,山坡堡,該堡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800平方米,是福建省罕見的大型民居建筑。堡內裝飾裝修精美,功能齊全,1991年被列為福建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安貞堡升格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目前福建土堡當中的唯一國保單位。
俯瞰,宮廷式的安貞堡氣勢非凡。安貞堡是福建土堡當中的另類,它是一座私宅,由當時當地富豪鄉紳池占瑞、池連貫父子模仿宮廷樣式花重金用14年時間興建的。據傳他們還專門到北京故宮采集圖樣,建起了這座鄉村版的故宮。
而堡內更是精華盡顯,雕梁畫棟,墻壁屋頂上到處是木雕、泥塑、壁畫……民間藝術的精華盡收于此。
安貞堡有一處現象令人疑惑:建堡一百多年,堡內的任何一個角角落落里,從來不結蛛網。堡內有兩幅壁畫,是當初建堡時畫的。一幅是“千蛛掃去”,畫中一個仙童正拿掃帚拂去飄落的蜘蛛;一幅是“萬蝠招來”,畫中仙童手揮芭蕉葉將蝙蝠收入一個巨大的葫蘆中。后來才得知大量的蝙蝠存在是安貞堡沒有蜘蛛、蚊子的直接原因。
5、將樂縣良地村
原生態良地村,古樸而典雅。將樂縣萬全鄉良地村,自梁姓始祖于北宋年間開基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古村落地處將樂、泰寧兩縣交界處,驅車翻越十幾個彎道,一路爬坡半個多小時,眼前豁然開朗,一個田園詩畫般的村落映入眼簾,給人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進入良地村,要走過水尾木廊橋,一座百年老橋,橫跨良地溪,廊橋中集中建有六個神龕,一個集靈宮,供奉如來、真武帝、媽祖、許真人、蕭公尊王、本坊土地福德神,在福建地區十分罕見。
曲折的石板路、斑駁的城墻、精美的雕刻……在建筑里,你可以感受到歷史的痕跡,陽光下聊天的老人,村頭嬉鬧的孩童……村民生活的場景與古老建筑相襯。
2014年,良地村被國家住建部、文物局公布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良地古建筑群屬明清宅第民居類建筑,主要由文武廟、梁氏宗祠、緒延厝、月山公屋、冠群谷倉和水尾木廊橋等六處保存完好的鄉土建筑組成,保存至今的古建筑達23座。良地古建筑群,既是良地這一山地古村落景觀建筑的核心組成與精華所在,也是閩西北客家鄉土建筑的完美展現。
6、尤溪縣蓋竹村
藏在尤溪深山里的蓋竹茂荊堂,又稱茂荊堡。坐落于尤溪縣蓋竹村,據傳茂荊堂始建于清末光緒年間,歷時十余載方成。現為蓋竹村部分陳姓村民之祖宅。
茂荊堡占地面積2600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房間總數達108間,依山就勢,有防御、住宅、祭祀三大功能,土堡內還設密室和逃生通道。
而今戰亂的年代早已遠離喧囂,只留下歷史的遺留物無聲的述說著有關那個久遠年代的故事。
7、寧化縣延祥村
延祥村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泉上鎮,處于寧化、明溪、清流三縣結合部,是泉上鎮一個行政村,與泉上鎮、清流嵩溪鎮及林畬鄉所在地均相距30華里;與寧化湖村鎮、明溪蓋洋鎮所在地亦相距40華里。
延祥原名丁貴坊,宋淳祐年間(1241-1252年),楊萬福曾孫楊五九見今延祥村址有瑞雞、玉兔出現,認為是吉祥風水好地方,乃架屋而居,以應其祥,因而取其地為"延祥",沿襲至今。
楊氏遷居延祥歷時已九百多年,最盛時繁衍達三百九十多戶。清咸豐八年(1858年)遭劫,民國甲子年(1924年)下村土堡被土匪攻破,遭殺戮十九人,被抓去二百多人,絕戶者達二十余戶,從此楊氏紛紛外遷,至今已繁衍三十三世,共五百一十三人。
8、明溪縣白葉村
白葉村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蓋洋鎮,古諺:“金白葉,銀白嵐,寒塘灣內準路行”(本地音)這里蓋洋著名的進士街,在聞遠公祠圍墻下,有7塊功名碑。每塊功名碑由兩片青條石砌成,條石上刻有功名獲得者姓名、及第時間,為舉人4名、進士3名。
白葉村歷史悠久,在明清時期有“九曲七墩十六級臺階,九十塊方石,八百塊橄欖石”村記記載。據說當年有一條中間青石板、兩邊鵝卵石鋪成的古街道從村中曲折而過,到處有人至白葉趕集赴會.很是熱鬧.下雨天穿著布鞋從街頭走到街尾都不會濕鞋。
街道兩旁高大的烽火墻將每三、五戶人家相互隔離,墻與墻之間又相互形成小巷,縱橫交錯,猶如迷宮,一般的陌生人進入小巷,一時半刻是出不來的。這種防火又防盜的烽火墻,歷史以來沒出現過大面積的火災和失盜的現象。
9、明溪縣御簾村
御簾村位于福建省明溪縣夏陽鄉,距明溪縣城55公里,全村面積20平方公里。這里居住著歷史名人理學先賢張載的后裔子孫700多人。原名“漁林村”,宋端宗賜“漁林”為“御簾”。
御簾村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原始村貌,民居建筑多沿溪而建,古樸村舍井然又有序,綠水繞人家,滿足你對傳統古村落的所有想象。
行走期間,藏于村中的每一座古宅、每一個習俗、每一句俚語,或許能讓大家感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張載遺風。村鄉愁館中上演著最具民俗特色的大腔戲,戰地醫院舉辦了套蔬果的鄉村游戲,鄉村小道旁觀看超大油餅的制作過程、親身感受打糍粑的樂趣等互動體驗,讓廣大游客朋友在一片蛙鳴稻香中喚起兒時記憶,喚醒悠悠鄉愁。
10、清流縣賴坊村
賴坊村位于距清流縣城58公里的大山深處,據《賴氏祖譜》記載,該村始建于北宋咸淳二年即公元1022年,作為一個以客家人為主體的村落,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該村擁有四十多座建于明、清時代的古民居,散落在大山深處,被譽為村落建筑的“活化石”。
保留下來的整個村落原始布局完整,延續以真武街、樓房下街、鎮安門街為骨干,以眾多里巷小弄為支脈的街坊布局。沿著這些里巷小弄分布有“宗祠”、“彩映庚”、“翰林第”、“來青”、“迎薰”、“慕荊”、“棠棣鏡秀”在內的四十多幢座明、清時期的古民居,面積近二萬五千平方米,其中以賴氏祖廟、彩映庚、翰林第、大夫第等為代表。
11、泰寧老虎際村
600多年的老虎際仍然如“世外桃源”般神秘。據考證南宋時期贛州梁姓太守在退隱回家的路上遭遇兵亂,一路輾轉遇此世外桃源,于是率家族筑寨而居。因村寨背靠龍王巖,又常有老虎出沒,故取名“龍虎際”。后來,村民覺得龍虎相爭,不吉利,靠山老虎則厲害些,于是改名老虎際,沿用至今。
老虎際的村民都姓梁,村里的房子都是清朝末年的從吊腳樓望出去,一座巨大的山峰映入眼簾。乍一看,像彌勒佛端坐看人間冷暖。讓人驚異的是,山巖中心仿佛被人劈開,形成一個心形。心形的巖石中間有兩個裂縫,形成了一個有角度的時針和分針。只要有陽光照射在“時鐘”上,每天中午12點,心形左右兩瓣陰影必定重合。依此類推,陽光照射在哪里,就是幾點。據說,這里的人家,都不用鐘表。
老虎際整個村寨貼崖而建,一面依山,一面懸空,懸空部分用二至五根直木撐起,人們需要抬頭仰望,才能看到老虎際的村容村貌。那些高高的撐腳,讓人聯想到苗寨的吊腳樓。村民也稱自己的樓房為吊腳樓。這種建筑風格在我省實為罕見。
12、三元區忠山村
三元區巖前鎮忠山村原名叫十八寨,明洪武年間才改叫“忠山”,距三明市區28公里。十八寨歷史悠久,古風淳樸。相傳舊時村子是由大大小小18個寨子組成,故古名十八寨,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現有保存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古建筑二十余座,民間還流傳著許多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民俗。石街、石橋、古剎、古墓、宗祠、家祠、官廳、民居等古建筑隨處可見,僅列入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就有七處。其中尤以先賢祠、楚三公祠、繩武堂、蜈蚣街、隆武橋、蒙古墓、永興庵等保存最為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