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昌鎮,位于成都市郫縣,始建于唐儀風二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古稱川西最富裕的上五縣“溫、郫、崇、新、灌”的“崇”即是崇寧縣,也就是今天的唐昌鎮,為成都府南河上游生態綠色屏障,素以歷史文化悠久、生態環境優美譽稱。現有梅花井、文昌宮巷、文廟、翰林院、圣像寺、大椿巷、梁家大院等歷史遺跡,體現了唐昌古鎮悠久的歷史文化氣息。
翰林院:川西地區唯一現存的翰林院。保存較完整,是清同治甲戌進士翰林院編修羅錦文的宅第。建于清代,為木結構復式四合院附以廂房,面積為1245平米。全院皆為懸山式屋頂,除大門為抬梁式梁架外,皆為穿斗式梁架,大門兩側有浮雕花墻,全院房柱均有空雕。
羅錦文,字郁田,四川崇寧桂花場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進士,翰林院編修,官至山東運河道。擅長書法。
翰林院門前的雙桅桿,乃科舉時代功名構筑物,桅桿數有單雙之分,喻其“才高八斗”。進士以上功績顯赫之大官,準許營建雙斗桅桿,斗數即顯主人身份與地位。
紀念碑:修建于1946年2月,現保存于崇寧公園內湖畔橋頭,四周古柏掩映,莊嚴肅穆。是當時崇寧縣人民為紀念抗日浴血陣亡的川軍將士和抗日勝利而修建的紀念碑,是四川人民抗日救國的重要見證,也是附近片區唯一尚存的抗戰勝利紀念碑。
圣像寺:位于南街,初建于唐,明初培修,清代擴建。供奉有觀世音菩薩和韋馱等神像。廟中欄桿均是峽石砌成,浮雕人物,千姿百態、生動活潑。
玉皇樓:清代建筑,三層木結構,是過去全城最標志的高樓。有詩云:“西蜀多奇景,錦城望江樓”“人不到江樓,妄作西蜀游”,而望江樓修建的樣板正是玉皇樓。
文廟:始建于宋,清初復休,廟內供奉“大成至圣先師孔子神位”。石柱上精美的聯文,均為名流手筆,遠近馳名。
建筑體量雖小,但其壯觀雄偉的風貌和精湛的建筑藝術,仍給人以巨大的震撼,進廟門,右手邊就是一個泮池,泮池源于孔子課余時帶弟子參觀魯國天子演繹禮儀的宮殿,后世把入學稱為“泮宮”,讀書人入學則為“入泮”,泮池上有三座拱橋,因此得名為三洞橋,每座橋頭有兩頭石獅,看上去頗為雄壯,走上拱橋便能看見櫺星門,走過櫺星門來到大成殿,左側是西廡,右側是東廡,崇寧人文厚重,英才輩出,文風鼎盛,自宋明清以來,先后考中文武進士四十一人,舉人數百。
文昌宮巷建于清乾隆十年,占地約三畝。原文昌宮魁閣即毗鄰文昌宮巷。魁閣建于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計四層,有二十余米高,當時與東街玉皇樓為崇寧標志性建筑。魁閣為崇寧名匠人楊前生、楊晏如叔侄所建,為木穿逗建筑結構,檐牙高啄、飛閣流丹,全閣無一鐵釘使用。
大椿巷:位于唐昌古鎮核心區,巷深300余米,走進巷子就感覺穿越到了民國時期一般,經典的青瓦坡屋頂,清水磚墻,這才是有歷史的古鎮。漫步在小巷中,安靜閑適,在這里沒有城市的喧鬧,只有樹葉的沙沙聲,讓人瞬間就感覺喜歡上了這座古鎮。
梅花井:相傳是當年大明王朝的崇寧王府喝水和釀酒的取水處,又叫梅花御井。
都說逛過梅花井,才算走進過唐昌人的生活。相傳是當年大明王朝的崇寧王府喝水和釀酒的取水處。它不僅整個古鎮中資格最老,也曾是重要的水源。
梁家大院:相傳有十四個天井,大小房屋九十七間,占地二十余畝的梁家大院,是唐昌古鎮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價值最高的古建筑群。這個修建于晚清時期的梁姓大戶人家的院子,位于北正街158號,深藏于背街小巷中,如果不仔細尋找很容易被忽視而過。是一個典型的清末民初川西民居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