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波市鄞州區姜山鎮最南面,有一千年古村——走馬塘村,人稱其為“四明古郡,文獻之邦,有江山之勝,水陸之饒。”北宋以來這里共出了76名進士,有著“中國進士第一村”的美譽。
世代賡續 千年風雨走馬塘
據史料記載,在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蘇州進士陳矜任明州(今寧波市)知府。他勤政愛民,為救百姓,寧可舍己,死后葬在走馬塘北面的茅山。其子陳軒為父守孝,帶家眷定居走馬塘,此后陳氏子孫繁衍,至今已傳38代。
走馬塘村名的來歷,與陳氏家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相傳北宋大觀年間(1107-1110),陳家四世祖陳禾升任左正言。當時,童貫權勢很大,朝中士大夫無人敢言。陳禾上奏彈劾童貫。陳禾論奏未完,宋徽宗惱怒拂袖而去。陳禾上前拉住徽宗衣袖,不料情急之中將徽宗的衣袖拉破,徽宗不悅,陳禾凜然道:陛下不惜碎衣,臣豈惜碎頭顱。宋徽宗為了褒獎陳禾的剛正不阿,賜村名為“忠孝里”。村落旁有一條臨河直塘,因為有賜名,地方官員路過此地都要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故民間以武官下馬步行過塘之形意,改稱“忠孝里”為“走馬塘”。
當然,還有另一個版本說,因為陳氏家族進士多,日常車馬進出也多,為便于車馬行駛,族人集資在河西岸筑堤五里,故名走馬塘。
無論哪種說法,都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陳氏家族的人文蔚起,名震朝綱。千余年來,陳氏子弟以耕讀傳世,興學重教,守詩書禮樂,重忠孝節義。據記載,從北宋到明代,走馬塘共走出進士76名、各級地方官吏165名,其中至少有30人在仕途中擔任過監察御史、侍御史、御史等監察官。
清廉氣韻 君子塘開君子花
步入走馬塘村,穿過村口巍峨氣派的“中國進士第一村”牌坊,是一道代表明清建筑特色的馬頭墻。屋前是一潭開闊的池塘,一到夏天,翠綠的荷葉伸出水面,粉白的荷花滿塘盛放。池塘中別出心裁地橫有兩條石砌的獨板橋,據說這是陳氏先人治家理念的形象化地表達:門風正直,出淤泥而不俗。
陳氏家族將荷花視為他們的族花,告誡后世子孫要以荷花為榜樣,潔身自愛,一身正氣。千百年過去了,讓走馬塘人感到驕傲的是,從陳氏家族走出的76名進士和160余名官吏中,無一人因貪而貶,因瀆而廢,多的是忠孝節義之士,名留青史,令人敬仰。
一世祖陳矜勤政愛民,興修農田水利;三世祖陳謐素好藏書,教授鄉里;四世祖陳禾剛正不阿,舍身直諫;五世祖陳曦清廉儉樸,嚴守法紀;十世祖陳塤性格剛正、嫉惡如仇;十八世陳濂,為官清正,重視吏治……
今天,在走馬塘村著名的村道雞冠花弄,他們的生平簡介和清廉故事被掛上了墻,形成了一道長約百米的靚麗清廉風景線,融廉入景,化廉入心,讓前一輩的遺留成為后一代豐厚的滋養,讓清廉氣韻植根在代代相承中。
銀塘繞屋 品地方青史鄉音
縱然時代變遷,走馬塘陳氏家訓家風的力量依舊強大,崇教興學、造福桑井、回饋社會,初心不改,村里的兩處建筑便是最好的印證。
走馬塘村中明清古建筑眾多,一眼望去,白墻黑瓦,石雕花窗,檐牙高挑,是江南常見的民居格調。為官一方的走馬塘陳氏家族,榮歸故里時或兩袖清風,或不奢侈張揚。在村中心碧波漣漪的蟹肚臍池塘旁,有一座小小院落,遍植竹木、芭蕉和藥草,并懸掛著一副“格超梅以上,品在竹之間”的對聯,這便是百姓口口傳頌的“百年診所”了。
百年診所的主人陳松濤,懸壺濟世,潛心鉆研醫術,遇到貧病交迫的人,不但不收分文診治費,還慷慨贈送藥劑。醫術精湛的他并不富裕,甚至讓一些以為他有豐厚積蓄的劫匪暴徒,密謀策劃劫持人質的計劃落了空。
過團橋,悠悠步入走馬塘小學的嶄新校舍,這里是清末同文小學的遺址。立校園,浮想聯片,走馬塘陳氏先賢桑梓辦學的身影仿佛又重現眼前。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私塾還相當盛行的時代,陳愈欽等多位陳氏開明紳士發起創辦“同文義學”,1910年改為“同文小學”,傳播現代文明,1939年又添辦高級班,成為天然鄉中心小學(即現在的走馬塘小學)。近百年來,校園走出成千上萬名學子,他們有的留在本地成為建設家鄉的生力軍,有的走出去成為報效國家的棟梁之才。
明代嘉議大夫象山人俞士吉有一首寫走馬塘的詩:
茅山山色翠嵯峨,千古文章炯不磨。
柏府清蔭鋪錦里,柳橋流水繞忠河。
祖孫接踵登瀛貴,父子捐生效節多。
唯有故家千秋樹,春風秋雨長危柯。
從中可見古時候走馬塘的顯赫與繁華。
如今,繁華褪盡,成就千年風景。在走馬塘,角角落落都能發現傳統文化的印痕,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散發著一代代讀書人留給后人的精神力量。為讓更多人了解“中國進士第一村”的豐厚底蘊,今年4月,在鄞州區紀委監委指導下,走馬塘家訓家風館線上展廳正式啟用。新技術賦予傳統文化新活力,千年古村重新煥發出鮮活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