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藏寺,位于武威城西北2.5公里處,占地13460平方米,是河西走廊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被譽為“梵宮之冠”。海藏寺是涼州在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寺院,對研究甘青地區古代建筑史、建筑技術、建筑文化具有重要價值。是涼州乃至西北最有影響力的佛教活動道場、現存最為完整的千年寶剎圣地。但海藏寺得名之由來,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那么,海藏寺的名稱是怎么來的呢?
第一種說法十分籠統,也見諸于許多有關海藏寺的書文中,對寺名之來歷是這樣解釋的:因為海藏寺四周樹林茂密,泉水遍布,寺院坐落在其中,猶如“海”中藏寺,故而得名。有人甚至撰寫了一副“海里藏寺寺藏海,林間涵湖湖涵林”的回文對聯,以和寺名印證。如此一來,海藏寺的讀音便成為海藏(Cang)寺了。
第二種說法和第一種異曲同工,來源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立的《重修古剎海藏寺勸緣信官檀越記》碑,石碑上有這樣的記載:“相傳,靈鈞臺原為水中小島,寺建于臺上,故名海藏寺。”前涼時期修筑的靈鈞臺,因四周泉水環繞,已成為一座小島,而寺院正建在靈鈞臺之上,看上去就像海中藏寺,故名海藏寺。海藏寺藏語稱為香嘉措岱,漢語意思就是北部大海寺,正是采用此說。
第三種說法來之于武威籍學者李鼎文先生的《武威歷史考辨三題》一文中。李鼎文先生經過多方考證,認為“海藏”是佛教用語,相傳佛教大乘經典藏在大海的龍宮中,故稱“海藏”。唐代文學家張說在《唐玉泉寺大通禪師碑銘》中寫道:“海藏安靜,風識牽樂。不入度門,孰探玄要?”唐朝李德裕在《贈園明上人》詩中也寫道:“遠公說《易》長松下,龍樹雙經海藏中。”唐朝另一位詩人皮日休也有“取經海底開龍藏,誦咒空中散蜃樓”的詩句,都是用的這個典故。而“海藏”在漢語詞典中的基本解釋,就是傳說中大海龍宮的寶藏。
以上三種說法似乎都有根據,但究竟哪一種說法更確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