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竇寺,全稱雪竇資圣禪寺,坐落于“秀甲四明”的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雪竇山山心,位于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始創于晉朝,興起于大唐,鼎盛于兩宋。從古至今,高僧輩出,香火興旺,南宋被敕封為“五山十剎”之一,明代列入“天下禪宗十剎五院”之一,民國躋身“五大佛教名山”之一。雪竇寺還是布袋和尚——彌勒佛道場,內有雪竇山彌勒大佛。
中國佛教有五大名山分別是供奉文殊菩薩的山西五臺山、供奉觀音菩薩的浙江普陀山、供奉普賢菩薩的四川峨眉山、供奉地藏菩薩的安徽九華山,以及供奉彌勒菩薩的浙江雪竇山。
雪竇寺是佛教圣地,千年古剎。建寺至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聲名遠揚四海。遠道香客和文人慕名而來。當年蘇東坡在讀了《雪竇頌古集》之后,向往之情油然而生:“此生初飲廬山水,他日徒參雪竇禪”,直到晚年,他還喟嘆:“不到雪竇為平生大恨!”
如今在寺院門口可以看到一塊“青色照壁”。上面赫然寫著“彌勒道場”,照壁背面是“晉代古剎”四個大字。在照壁的對面有幾株松樹直沖天際,據說下面是唐朝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安葬之地。
走過樹林首先來到的是天王大殿。殿中間供奉的是彌勒佛銅像,佛像身披袈裟,手拿長柄蓮燈,是按印度彌勒傳統真身塑造的。彌勒菩薩兩邊的是四大天王,腳踩八鬼。
彌勒佛是釋迎牟尼的弟子,先于釋迦牟尼圓寂,升到兜率宮。經過56.7億年,將會登補佛位。成為佛的接班人。彌勒佛在佛教中地位是很高的,燃燈佛是“過去佛”,釋迦摩尼佛是“現在佛”彌勒佛是“未來佛”。
在天王殿后邊有兩株高大的白果樹,亦叫“銀杏”。這兩棵白果樹的樹齡已有2200年歷史,據說是一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推算出來的。1987年中國佛協趙樸初會長曾寄語:“雪竇乃彌勒應化之地,殿內建筑應有別于他寺,獨建彌勒殿”。僧人早殿,繞念彌勒尊佛圣號,故稱為彌勒道場。
彌勒佛殿后面就是大雄寶殿。建筑面積800平方米,殿中供奉三尊如來佛像。佛像高坐蓮臺,兩壁十八羅漢,殿背上供奉觀音菩薩一尊,背景為菩薩32個化身。殿后壁兩邊供奉著跨青獅、騎白象的文殊、普賢菩薩。
大雄寶殿的后面則是藏經閣。是一座兩層建筑,一層為法堂,第二層為藏經樓。這里藏有清光緒皇帝所贈《大藏經》。宋朝的智覺延壽禪師在雪竇寺中,完成了五代以來的佛學巨著《宗鏡錄》,北宋重顯禪師著有《頌古集》等。
法堂前有兩株楠木,由愛國將領張學良和他妻子于鳳至、趙一荻所種。共種下四棵,1956年大臺風時刮倒兩棵,存活兩棵。為紀念張學良將軍,稱為“將軍楠”。
2008年11月7日國內也是世界最大的銅制露天彌勒大佛在此落成。彌勒佛高33米,天有33重天,而彌勒在成為佛之前就住在33重天的兜率天宮。整個佛像高56.7米,因為彌勒佛將在56億7千萬年以后下凡人間,在龍華樹下成佛。整座大佛用500多噸錫青銅鑄造,內部由400多噸鋼骨架支撐。從廣場到佛像有332個臺階,因為在佛教中3、6、9都是吉祥數字。
佛像蓮花座9米,有56個蓮花瓣,代表著56個民族。佛像左手拿布袋,右手拿佛珠。佛珠代表智慧,布袋代表提起來的責任,放下的是包袱。希望來到未來佛時,世界是和諧的,地球和宇宙都是和諧的。
蔣介石稱雪竇山為“四明第一山”,歷代文人形容雪竇山“秀甲四明”。雪竇寺為佛教禪宗名剎,雪竇寺與彌勒有緣。彌勒化身布袋和尚是奉化人,出家、圓寂于奉化岳林禪寺,常去雪竇寺做佛事,因此岳林寺、雪竇寺均為“彌勒應跡圣地”。
如有寺院修繕擴建項目,可聯系我們合作,寺院項目案例見杭州靈隱寺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