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寺位于今北京大慧寺路11號。現存大悲寶殿,及殿內明代遺存的彩塑、壁畫。大慧寺目前尚未對社會正式開放。
二十天神源于南亞次大陸古老的神話傳說,一般站立在大雄寶殿主尊佛的左右兩側。
釋迦牟尼佛是在災難深重的世界里創立佛教的。佛教既創,擺在佛教面前有兩個刻不容緩的任務:一是護持佛法,二是弘揚佛法。
護持佛法由二十天神作代表擔當,弘揚佛法則由十六羅漢來完成,隋代天臺宗初祖智顗依據《金光明經·功德天品》制定《金光明三昧懺法》,后代簡略成《齋天科儀》,成了寺院中的佛事儀軌。從《金光明經·鬼神品》中選了二十位天神,到了明代,又增加了道教四神。
二十天神排列在大殿東西兩側,體向前傾,狀如洗耳恭聽佛講經說法,山西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內的二十天神即如此,成了全國佛寺雕塑二十天神的范本。諸天在佛前的排列有一定順序,一種是象征“金光明道場”的排列。一種是象征“佛會”時禮佛的隊列。實際上,各地佛寺二十天神的成員和排列都有差異。
鬼子母
鬼子母。又名歡喜母,梵文的意譯,音譯“訶梨帝”。有關她的傳說多而雜亂,現據《毗奈耶雜事》略述如下:王舍城里有一位獨覺佛出世了,開大會慶祝。有五百人沐浴更衣一起去芳園開會。路過一處,見到一位帶著一桶奶酪的懷孕的牧牛女。五百人鼓動她一起赴會。她一時高興,跳起舞來,因而胎兒早產并夭折。她大為生氣,發誓來生要吃盡王舍城的小孩子。她來生果然生為王舍城娑多藥叉的長女,和犍陀國的半發迦藥叉結婚,生下五百鬼子。她天天吃城里人的小孩。釋尊藏其少子,勸她皈依,作佛教護法。她說:“吃什么?”佛說,叫弟子們每次吃飯時呼喚她和她的兒子們來領食。她常作中國中年貴族婦女形象,手撫她五六歲的小兒子,這孩子名“畢哩孕迦”。中國民間傳說中“目連救母”的故事構思實為鬼子母故事的折射與改造。
堅牢地神
地天。又名堅牢地神。音譯“比里底毗”,據說是夫婦二人。唐代剛傳來的地天,常以男天為代表,典型形態是手把寶瓶或缽,中置各色水陸鮮花。有作四臂形的,手持鐮刀、斧子、鋤、鍬,是一位農業勞動者的形象。可是明清以來,漢化寺院中常作女神形象,手持中盛鮮花的缽,或執谷穗,象征主管大地和一切植物生長。他在釋迦牟尼佛成道時為釋尊作證明,是最早的護法神之一。
娑竭龍王
水天。梵文音譯“縛嚕拿”,是一位在《吠陀》神話中已出現的老神,本來神權極大,掌管天上地下,是大神。后來權力逐漸被別的神取去,佛教產生前后,他只剩下一部分制海權,成為西方大海中海王國之神,也就是南亞次大陸的“龍王”。中國原有水神,于是與之融合。中國的水神原缺龐大家族,受佛教啟發,生長出太子、龍女等一大批家屬,外加巡海夜叉等水族來。龍女是中國古代小說、戲曲的亮點之一,全都美麗善良,連龍宮侍女都讓人“稱心”。從她們身上產生了許多浪漫故事。
大梵天
有學者認為尊塑像為天龍八部眾的(龍部),存疑。本文采《明代觀音殿彩塑》為準。
大梵天。梵文的意譯,音譯“摩訶婆羅賀摩”,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創造之神,與濕婆、毗濕奴并稱為三大神。據更早期的《摩奴法典》記載,梵天出自“金胎”(梵卵),把卵殼分為兩半,造出天和地,并創造了十個“生主”,由他們協助完成創造世界的工作。同時,他也創造魔鬼與災難。他原有五個頭,據說被濕婆毀去一個,剩下的四個頭,面向四方。他有四只手,分別拿著《吠陀》經典、蓮花、匙子、念珠。通常坐在蓮花座上,出行時座騎是一只天鵝或由七只鵝拉的一輛車。因其本來地位崇高,所以佛教產生后也用他造出新神話。
《佛傳》說,釋迦牟尼佛從兜率天下生時,梵天作為最親近的侍者,手持白拂子,在右前方作引導者。釋尊成道后,大梵天灑掃自己的宮殿,請佛在殿上說法。這樣就造成佛居諸天之上的印象。大梵天入佛門后,雖被吸收為護法神,位居“諸天”之首,與“三大神”原職相比,顯然地位大大降低。漢化后形象改變更甚,多作中國中年帝王形象,手上常持蓮花。在釋迦牟尼佛旁邊侍奉時,手持白拂子。又有一說:梵天、帝釋并侍佛,梵天打傘(幢),帝釋持拂。鵝與鵝車不甚合乎中國人的習慣思維,常被取消。
帝釋天
帝釋天。梵文的意譯,音譯“因陀羅”。本來是南亞次大陸神話中的最高天神,有關他的頌詩占《梨俱吠陀》全書的四分之一。據說他統治一切,被尊為“世界大王”。他全身褐色,能變形,力能劈山引水,掌握雷雨,又是戰神。武器有金剛杵、鉤子、網。四大天王等全是他的部下。
據說,釋尊下生時,他化現七寶金階,讓佛從天上一級一級地下來。他在左前方手執寶蓋(幢)引路,和右前方的大梵天是一組。他也曾請佛在自己的宮中講了許多經文。當然,加入“諸天”的行列后,雖然居首,比“世界大王”時代就衰微多了,和四大天王等老部下基本上平起平坐。佛教還給他新造了履歷,稱其為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之主,居須彌山頂之善見城。據《大智度論》說,迦陀有婆羅門,名摩迦,姓尸迦,有福德大智慧,與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終皆升須彌山頂第二天上,摩迦為天主,三十二人為輔臣,以此三十三人故,名為三十三天。
又據《凈名經疏》等書中說,迦葉佛入滅后,有一個女人發心為之修塔,另有三十二個人幫忙。后以此因緣,同生于天。那女人居中,即化為帝釋天,還有三位夫人,名為“園生”、“善法”、“赦友”,與帝釋天一起修行。那么,帝釋天此時一定是由女變男了。這種種說法,暗中影響了漢化佛寺的造像意匠。漢化寺院中,帝釋天常作少年帝王像,而男人女相,面如“散華供養天女”;或即徑作青年女后像。
為了表現帝釋天居于須彌山之巔為三十三天之主,中國畫師常有巧妙構思。如北京市法海寺壁畫中,帝釋天作女后像,后有三位天女(或即象征那三位夫人),其中一位給帝釋天打著傘蓋(幢),以示帝王之尊;另一位持盤,內盛蓮花,以示入佛門修供養之事;最有意味的是第三位,雙手捧山石盆景,這是納須彌于芥子式的化須彌以至大地為盆景,此種絕妙的象征性手法,純粹是中國人的意匠創造。研究南亞次大陸神話的人,若見他竟然變得這樣厲害,定會驚訝不止,嘆其漢化之深也。
散脂大將
散脂大將。散脂(散支)全譯“散脂修摩”,是梵文的不準確音譯,唐代新譯音“半支迦”,意譯“密”,又名夜叉(藥叉)大將,是北方天王八大將之一,統領二十八部眾。有的佛經上說他是鬼子母的丈夫,也有說是鬼子母的二兒子。漢化寺院中常塑成金剛武將狀。許多工匠常把他和密跡金剛作為一組,密跡白面善相,散脂金面(或紅面)怒相,各持降魔杵一根。
密跡金剛
密跡金剛。是手持金剛杵守護佛法的護法神。常作金面頂盔貫甲大將軍形象。俗人不認識他,稱之為“金面韋馱”。
閻羅王
閻摩羅王。中國人在他的基礎上發展成“十殿閻王”,并熱熱鬧鬧地把地獄變成中國式衙門,有判官和牛頭、馬面等鬼卒,有灌黃湯即迷魂湯的黃婆等等。佛教怕他們過分脫離因而獨立化,派出地藏王菩薩掌管。南亞地獄原分男女兩處,由閻魔和他的妹妹(一說是妻子)閻蜜分管,因不合中國國情,閻蜜被暗中取消。這都是中國人的漢化發展,并多少影響了近代以來的藏傳與南傳佛教。中國原有泰山治鬼的老說法,后來又加上酆都城,這些與閻魔王糾纏在一起,職權至今沒有劃分清楚,容另文述之。(有資料認為這尊造像為東岳大帝。)
韋馱天
韋馱天。唐代始見于中國佛家記錄,實為中國人創造的神。中國人給他找過南亞次大陸的原型,說是“童子天”,恐怕靠不住,但是在塑造時遵守“童子面貌,將軍威容”的做法。《封神演義》中以“韋護”比擬之,說韋護是由道入佛門作護法的,反映出佛道競爭的一個小小側面。
摩醯首羅天
大自在天。梵文的意譯,音譯是“摩醯首羅”。是南亞次大陸神話中男性生殖器崇拜者之神,以男根為其標識。據說,萬物都是他生的,原來都是他肚里的小蟲,大地是他的身體,水是他的尿,山是他的糞便。佛教說,他位于色界十天處,“于大千世界中得自在”,本像頗為“丑惡”,看來都與本根有些關聯。漢化后徹底改造,全失本真,常作漢譯經典所示八臂三只眼的化身狀態,手執拂子、鈴、杵、矩尺等,面作菩薩相,身著菩薩裝,面如天女,騎乘白牛。立像常省去白牛。也有作二臂、四臂、十八臂的諸種形象的。又有三面像,正面天王形,左面天女形,右面夜叉形,但少見。
摩利支天
摩利支天。梵文“摩利支”意為“光”,因而影射出她會隱身法。在較為繁復的漢化造像如畫像中所見,她的三個頭分向三面,各有三只眼。八臂,左四手持罥索、弓、無憂樹花枝、線圈,右手持金剛杵、針、鉤、箭(手持物各像常有不同)。乘七頭豬拉的車。上下左右各有環繞拱衛她的豬。雕造立像因難于處理這么多的豬,就連車也省略掉了。只在她身子后邊露出一頭野豬的前半身來,表示表示就算了。敦煌畫幡有畫出齊備的車、拉車的豬以及上下左右拱衛的豬群的。石窟中有塑出車、豬的。首都博物館中的鑄造銅像車、豬齊備,但摩利支天銅像取自他處,是后配的。還有個問題:摩利支天像是細腰露上身的藏傳像,藏傳佛教中的“摩利支佛母”也。
日天子
日天。各族都有自己的太陽神,南亞次大陸神話中的老日神是“蘇利耶”,又譯作“修利”、“修野”等,他的戀人是拂曉女神(可意譯為“紅霞”)。漢化佛教造像意匠中,往往把他做成紅臉大漢,帝王形象。他乘坐七匹馬拉的車,由小兒子“蘇多”(意為“馭者”,大名“迦爾納”)駕車,永遠趕在紅霞之后。漢化造像中,按中國老傳統,他的王冠上嵌有日輪,輪中繪有“金烏(三足烏)”。《楚辭》等佛教傳入前的文獻中,中國原來的日神也乘馬車,所以馬車依然保留,變成中國式的了。
月天子
月天。給月天規定的打扮是白臉膛,持上有半月形的杖,駕三只鵝拉的車。他也有妃子,也是白臉,持青蓮花。中國匠人喜歡配對兒,常把月宮做成女天,即白面妃子形象。她的王冠上嵌有滿月月輪,輪中繪有玉兔或蟾蜍。這也是中國式的。中國原來的月神不駕鵝,所以,除一些佛教造像外,鵝也取消了。
大辯才天
辯才天。梵文的意譯,音譯是“薩啰薩伐底”。主智慧福德之天神,據說他聰明善辯,所以稱為辯才天;他能發美音歌詠,所以稱為美音天、妙音天。他的性別,《大日經》說是男天,還有妃子;《最勝王經》說是女性,閻羅的長姊。經文中說,她住在深山里,“以雀羽作幡旗”。她的形象是“面如滿月”,“目如修廣青蓮葉”,“常以八臂自莊嚴”,“身著青色野蠶衣”。一切動物如獅子、虎、狼、牛、羊等都愛慕她。漢化寺院中所供,常為菩薩臉菩薩裝八臂像,手執火輪、劍、弓、箭、斧、罥索等,腳下站著獅、虎、狐貍、豹等。
菩提樹神
菩提樹神。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守護菩提樹的天女就是此神。據說,佛在菩提樹下打坐時,她就用樹葉做傘,為佛擋雨擋風防日曬。漢化諸天中,其特點是手持帶葉樹枝,作青年妃子形象。她也是最早的一位護法神。
對大慧寺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大悲殿內北、東、西三壁下的28尊彩塑。
目前學術界有兩種聲音,一是28尊彩塑表現的是觀音菩薩眷屬二十八部眾,二是二十諸天神加天龍八部。
因相關研究資料缺乏,以及彩塑法器缺失,無法準確推斷每位諸天。本文依據《明代觀音殿彩塑》與白化文先生的《從比較文化史的角度看“諸天”的變化》為基礎,以及能找到的大慧寺彩塑圖像簡單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