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岳寺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北部5公里的白鐵山上,創建于唐貞觀年間,遼代時重建,元年(1239年)、至正年間、清康熙22年(1683年)、雍正11年(1733年)四次重修,現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京西,就有“先有靈岳寺,后有齋堂城”之說。因為齋堂,顧名思義是吃齋的地方,就是當年到靈岳寺進香的香客們吃飯、休息之所在,久而久之形成了村鎮。齋堂南邊的“馬欄村”,是靈岳寺養馬的地方;而齋堂東南的“火村”則是為香客們提供飯食的地方。這是北京為數不多的格局完整的元以前時期的木結構古建筑,同時對京西地區佛教文化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
靈岳寺處于白鐵山主峰前的平臺上,坐北朝南,視野開闊,特別是門前的一棵大國槐樹格外引人注目。在京城和古村有許多國槐,比這大的也有,但是長得像這樣枝繁葉茂挺拔、而且沒有被蟲蛀的極少。其實這棵國槐就是這座寺廟和這古村的符號和標志。而寺廟里面的一棵油松也格外蒼俊秀美,如迎客松般迎接遠方的游子歸來。
靈岳寺現存面積1500平方米。從南至北依次分布有山門、倒座房、鐘鼓樓、天王殿及其配殿、大雄寶殿及其配殿。寺院布局嚴整、大氣恢宏。
山門位于寺院南墻正中,歇山頂,墻體磨磚對縫,磚券拱門,屋頂由板瓦筒瓦合筑,磚雕鴟吻。山門的兩側各有倒座房3間,“工”字梁四架。鐘鼓樓位于倒座房的東西側,均為近代修建。再向前行是天王殿,建在0.8米高的石臺基上,懸山式調大脊,鴟吻垂獸,木博風板,五架梁保留叉手構件,彩繪精美。殿內供奉著四天王、韋陀及接引佛塑像
脊檁枋下有題記:“時大清雍正十一年歲次丑季夏吉日,時修前殿三楹,鐘鼓樓一所,初建鼓樓一所,金裝天王奇獸菩薩圣像,彩繪殿宇。住持弟子法師照瑞徒普成、普興等工恭誠……”此殿雖經多次重修,但仍保留有元代建筑手法。
天王殿的東、西配殿位于庭院兩側,相互對稱,均建在0.7米高的青石臺基上。方磚墁地,青石垂帶。東殿即所謂的“娘娘殿”早年被毀,現為近代重修。西配殿為灰筒瓦懸山式調脊,筒瓦板瓦合瓦,前出廊式建筑。該殿即所謂的“老爺殿”。
再向前行,進入二進院。就到了靈岳寺的中心建筑大雄寶殿(釋迦佛殿)。它位于中軸線上寺院的北部,殿建在0.8米高的青石臺基上,面闊5間15.65米,進深4間11.3米。殿宇高大宏偉,采用的是中國古建筑中形制最高等級的廡殿頂,單檐調大脊,板瓦筒瓦合瓦,磚吻。殿宇出檐很大,四周回廊寬闊,檐柱20根(東西兩側各6根,南北兩面各4根)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時補加。檐下雙昂五踩斗栱古樸凝重,簡潔實用,檁枋彩繪細致入微。四扇大門,直欞窗雕刻精細。大雄寶殿東西兩側各有一座配殿,相互對稱。均為“工”字形房架,灰筒瓦懸山式調脊,方磚墁地。
村中的建筑均為山地四合院,或三合院。有的房屋建造時以寺廟為藍本,還含有元代的建筑遺風。院落沒有嚴格的方向性,高低錯落,隨山形地勢而建,隨意、自然、靈動。
這里的民居建筑形式基本一樣,青磚到頂四角硬,板瓦硬山青水脊,上有蝎子勾,山墻為混水碎石墻,正房為三開間,廂房為二開間,屋內設火炕、地爐,屋內、院中則方磚或石板鋪地,院中有地窖,院門有門樓,并置板門,一般為金柱大門形式,有的院落還有精美的座山影壁或在院門口加建“一”字影壁。總之,民居建造得精巧、樸實。
在中國村落發展史上,以寺廟為中心,依寺廟的巨大產業而發展起來的村落時有記載,但像靈岳寺村這樣的古剎、古村并存,全國實屬罕見。
在京西的崇山峻嶺中,古剎、古村與自然融合成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這是一個祈福、郊游、探險、訪古、采摘的好地方!
如有寺院修繕或擴建的項目,可聯系我們合作,寺院項目案例見杭州靈隱寺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