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禪寺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大佛殿。殿內17尊唐塑佛像,仍然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珍品。
殿內有一座佛壇,長八點四米,寬六點三米,高零點七米。塑像分布在佛壇上,共有一鋪17尊唐代造像,為經典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加護法天王的組合,人物形象豐滿優美,姿態自然生動,表情逼真充滿神采,衣紋簡練準確,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營造出佛界肅穆而和諧的秩序感。
釋迦牟尼佛居于中心的位置,結跏趺端坐于蓮臺之上,絳紅色的背光之上鑲滿瑞物,施說法印,體態豐滿圓潤,面容慈祥,眼神柔和向下注視前方,與來訪者形成交流,還有濃郁的寶藍色頭發,是一件信念堅定、觀念宏偉、使人感動的作品。古往今來,不知道有多少虔敬的修行者,曾與他有過深奧的對話。
騎獅的文殊、坐像的普賢菩薩分列兩旁,帶著侍從和信眾趕來恭聽。
大弟子阿難和迦葉,分立兩旁,凝神注目,顯得虔誠而恭謹,好似要把佛說全記在心上;脅侍菩薩戴瓔珞,約寶環,亭亭玉立,容貌健美,耳若有聞,心似有思;護法天王,威武健壯,一邊張目觀察外界,一邊側耳傾聽圣言。其余,仰望童子、撩蠻、佛霖等15尊塑像布滿佛壇。
這些塑像,姿態自然而若動,表情逼真似有神,豐滿優美,夸張適度,衣紋簡練準確,和諧流暢,一個個栩栩如生,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轍,給人以實感和動感。
唐代的塑像從初期著重表現力量以及凝重、沉郁的神態,逐漸過渡到崇尚現實的美學原則,構成了一種朦朧含蓄的美感,同時又通過其恬靜的神情,表現出憐憫、關懷世間的情懷。在姿態上,唐朝的雕刻家則專心致力于體積和動態的表現,身體扭動呈S型,體態豐滿,身軀壯碩。這一點,在左右兩側的護法天王身上體現的最為明顯,胯部帶動身體朝一側扭動,夸張有度,宛如兩位釋放天性的舞者。
寺內,須彌座下有唐代磚雕,石塔與石獅。這些塑像,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轍。佛壇四周壺門和疊梁上,雕刻著精美的花紋、花邊和蓮瓣,是五臺山保存的唐代磚雕藝術的杰作。
這樣一座唐代建筑為何能夠完好地保存下來?答案應從三方面去找。從地勢和氣候上說,這里高而背風,較為干燥,有利于木構建筑物的完好保存;從所處地理位置上講,南禪寺遠離寺廟最集中的臺懷鬧區,藏于偏僻山鄉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夠躲過唐代以后歷次大規模滅法和刀兵之劫;最后還要歸功于當地人民群眾的精心保護,免去了可能發生的其他人為破壞。正是這幾方面的原因,從而使南禪寺這座千年古剎得到完善的保存。解放后,國家對古剎極為珍視,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撥??钸M行維修,進而使南禪寺得到了更好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