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古鎮,人們可能首先會想到浙江的烏鎮,江蘇的周莊、同里,廣西的黃姚古鎮,它們所體現出的歷史與現代、自然與人文的完美融合讓旅客流連忘返。古鎮旅游的熱潮,也令特色小鎮的開發受到資本的青睞,各種特色小鎮項目遍地開花。
然而,做出一個真正能夠積聚人氣、實現持續發展的特色小鎮并非易事。盲目跟風而上的失敗安全并不鮮見。如何尋找特色小鎮項目的正確發展路徑,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大問題。
入口是民族文化,出口是文化體驗
沈陽市沈北新區正在建設中的“關東故里·錫伯古鎮”項目,位于黃家街道腰長河村,就在國家級濕地公園遼河七星濕地公園的南岸,通過村口的木棧道就可以直達七星濕地的千畝荷花景區。剛剛開春,樹還沒綠,透過村邊樹林稀疏的枝條,隔著剛剛開化的村邊小溪向村子里望,有種遠離塵囂的古意。
錫伯古鎮的錫伯族民俗展示
腰長河村,是黃家街道北部長河村附屬的自然村,全村49戶、182口人,大多數都是錫伯族。“選擇在這里建設錫伯古鎮項目,既是看中它的錫伯族文化傳統,同時村子緊鄰七星濕地,村落布局又相對封閉獨立,很適合進行整體開發改造。”項目負責人蘇振宇介紹說。項目充分發揮物質資源七星濕地公園與非物質資源錫伯族文化富集的獨特優勢,利用農業+的模式,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最終目的是要建成集文化體驗、餐飲住宿、鄉村旅游、親子教育、醫養健康、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在這個項目中,對錫伯族文化的整理和開發無疑是重要一環。作為城市規劃設計師的蘇振宇也是在項目的推進過程中越來越感受到錫伯族文化的魅力的,“錫伯族萬里戍邊是與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進藏、涼州會盟、瓦氏夫人抗倭、土爾扈特萬里東歸并稱的歷史佳話。200多年前,錫伯族士兵帶著妻兒共計4000多人,從沈陽出發,歷經艱難險阻,長途跋涉一年三個月,完成了這一流芳青史的壯舉。如今,錫伯族同胞每年春季都要采摘一種名叫‘烏珠穆爾’的野菜食用,就是為了紀念在西遷途中用野菜充饑的那段經歷。”為了更好地了解這段歷史,蘇振宇還去了西遷錫伯族的新疆聚居地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考察,“他們傳承著祖先保家衛國、勇敢尚武的傳統,射箭人才輩出,察布查爾也因此被譽為‘射箭之鄉’。他們仍然使用著與滿族語言文字接近的錫伯族語言文字,為解讀清朝滿文檔案培養了寶貴人才。”時至今日,每到農歷四月十八,新疆的很多錫伯族同胞都會到沈陽錫伯族家廟舉行紀念活動,逐漸形成了“西遷節”。2006年,“錫伯族西遷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以此出發,錫伯古鎮項目中融入了眾多錫伯族文化元素:錫伯家宴、錫伯族全羊宴、富察氏火鍋、西遷紀念館、抹黑節、西遷節、喜利媽媽、錫伯族射箭技藝展示等。“入口是錫伯族文化,出口是體驗經驗,在文化旅游項目的每一個環節讓游客有更好的體驗,在體驗中感受錫伯族特色文化的魅力。”蘇振宇說。
錫伯古鎮項目也讓腰長河村的村民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了更多的自信。村黨支部書記費岐鎮從部隊退役后本來準備在城里發展,因為被這個項目吸引回到了村里。作為90后的年輕人,他也在項目建設的過程中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站在復原的錫伯族傳統民居里,他自如地給記者展示著錫伯族“喜利媽媽”的傳說和風俗,專業而且投入。
幾年前項目啟動時,村民們都盛裝出席,在外務工的村民也紛紛趕回來,大家在村中心廣場拍“全家福”,在自家的老房子前合影留念。現在,他們早已回遷到村里集中建起的二層聯排別墅,享受水電煤氣進戶的城里人幸福生活。他們不僅是腰長河經濟合作社成員,還是民宿的老板,小鎮上餐飲攤位的經營者。只待春暖花開,游客到來。
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
自2016年起,國家在全國范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到2020年共培育出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的特色小鎮。在2016年公布的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中,就有包括遼寧的瓦房店市謝屯鎮、東港市孤山鎮、遼陽市弓長嶺區湯河鎮、盤錦市大洼區趙圈河鎮在內的127個小鎮入選。
2020年9月,沈陽市沈北新區舉行文化旅游產業招商推介會,宣布將打造東部農業觀光、西部歷史文化、南部主題公園、北部生態濕地、中部溫泉康養的沈北新區文化旅游產業“五大板塊”,來構建全域旅游示范區。推介會上,相關負責人這樣闡述沈北新區建設特色小鎮的優勢:一是作為沈陽“城市后花園”的位置優勢;二是兩大文化優勢,即錫伯文化和遼河文化;三是生態優勢——“遼河、蒲河等8條水系穿境而過,輝山、帽山、七星山巍然聳立,水面積率達8%,綠化率達52%,擁有國家級濕地公園遼河七星濕地公園,國家級水利風景區蒲河生態廊道以及2個4A級景區、10個3A級景區、20處文物保護單位”。
比起正在建設中的錫伯古鎮,沈北新區的另一個特色小鎮項目“稻夢空間”早已先行一步。位于興隆臺鎮的稻夢空間主題公園,以錫伯文化為傳承,展現璀璨悠久的農耕歷史;以稻米文化為創新,繪制震撼人心的世界最大稻田畫……通過幾年的發展,已經解決就業1100余人,帶給農民直接經濟效益2000余萬元。成為2020年國慶檔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的取景拍攝地和首映禮舉辦地后,更是迅速升溫,成了網紅打卡地,去年一年的游客近30萬人次。與此同時,還是在沈北新區,還有單家村、朝鮮立新村、中寺村、孟家臺村等特色村寨和精品民宿正在建設之中。
同樣提出建設特色民宿、實現全域旅游的還有盤錦市。也同樣是以文化為入口,深挖旅游文化內涵。盤錦市大洼區宋錦介紹,盤錦市大洼區的區域文化包括了遼河口文化、濕地文化、稻作文化、石油文化、古漁雁文化、知青文化、古鎮文化幾大部分。通過挖掘這些民俗文化特點,大洼區提出了建設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魅力村莊的目標。趙圈河鎮充分發揮毗鄰“紅海灘”的地理資源優勢,成功創建國家級旅游“特色小鎮”;新立鎮以“認養小鎮”為主題,建設“谷倉民宿”,并配有小型電影院、咖啡廳等服務設施;田家街道依托大堡子傳統文化資源,主推國學、禪宗體驗特色;榮興街道則以“稻作文化”和“朝鮮族文化”為主題,建設稻作人家民俗村,通過推廣“稻作文化”和“遼河口文化”,把田園野趣轉化為發展資本,實現文化旅游產業發展。
沒有靈魂的建筑永遠就只是一堆鋼筋混泥土
特色小鎮的建設方興未艾,放眼全國,除了古鎮和民族民俗小鎮,還有遍地開花的數字文化小鎮、眾創小鎮、互聯網小鎮……
然而,并非所有美好的藍圖最終都能實現,一些特色小鎮同質化競爭、無法集聚人氣導致后續發展能力不足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在2020年底舉辦的遼寧鄉村振興高峰論壇上,來自全國的專家學者就特色小鎮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金元浦認為,特色小鎮建設意義重大,能夠解決農村群眾就地現代化的問題,彌合城鄉差別,治理“大城市病”;能夠實現生態平衡,實現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目標;能夠為人們提供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好去處,在人文關懷和傳統承繼的環境中豐富生命狀態。但是,如果項目定位不清、運營不當,面臨的風險也是巨大的。我國特色小鎮現在存在的問題主要在于:與區域經濟發展不適應,與人口流動規律和休閑趨勢不適應,與產業發展不適應,與國際化趨勢不適應;缺乏特色,缺少文化、缺少建筑特色、缺少可持續發展動力;照搬照抄、“東施效顰”、一哄而上、千鎮一面。
金元浦舉了一個著名的投資巨大的失敗案例:位于成都市成華區龍潭總部經濟城核心區域的龍潭水鄉,投資20億元,規模相當于周莊古鎮,宣傳語上冠以“成都清明上河圖”、“成都周莊”等頭銜,開業頭三天,涌入了至少13萬游客。但是僅僅4年之后,它就走向衰敗,偌大景區門可羅雀,成為一座“空城”。金元浦說,在這個悲劇中,最核心的問題出現在“做文化卻沒有文化”,除了建筑之外,文化的整理和呈現上是混亂的。號稱“清明上河園”,可惜在園內看不到任何與之相關的內容。龍潭水鄉真正的文化靈魂是什么,他們自己也說不清,“如果這是一個飛來的、外來文化,它是否有落地生根的必要和可能?定位不清、不準或者說根本沒有定位,卻只把目光放在建筑規劃上,這是最無知的操盤人,沒有靈魂的建筑永遠就只是一堆鋼筋混泥土。”
中國藝術管理學會會長、博士生導師田川流則從對鄉村文化認識的角度來看待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他認為,鄉村文化由觀念文化、公共文化、產業文化、審美文化等多個維度構成,觀念文化是基石,公共文化是核心,產業文化是中堅,審美文化是拓展。目前在鄉村文化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中,多少存在以下誤區:忽視鄉村文化建設的內核,弱化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揚;忽視公共文化建設的核心地位,在鄉村管理體制完善、新型生產關系建構,人際關系調適、鄉村禮儀及倫理重建等方面缺乏力度,同時忽視精英人才的作用及其培育;將文化建設與鄉村主體農業產業相分離,缺乏對本土經濟文化發展態勢的實際考量,未能實現文化精神及其相關元素與農業產業的有效對接;片面追求文化項目的建設速度和聲勢,以及文化設施的品類與檔次,而忽視精神元素的滲融與現代文化品格的營造。“整合理念,提高認知,在建設與提升的多層面上實現協同發展,已成為當下鄉村文化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課題。”田川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