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乡下乳妇奶水在线播放,四房播播五月天

 
 

健康農業——新時代農業發展新方向

我要發布     發布日期:2021-03-22 14:32:55  來源:八界  作者:胡桂芳
核心提示:我國健康農業的試驗探索肇始于黨的十八大之后。2016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衛生健康大會并做重要講話,宣布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并明確了健康中國的五大重點,其中之一是“發展健康產業”。

  我國健康農業的試驗探索肇始于黨的十八大之后。2016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衛生健康大會并做重要講話,宣布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并明確了健康中國的五大重點,其中之一是“發展健康產業”。


  1、健康農業的由來


  所謂健康農業,是在五大發展理念指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提高和促進人的健康作為農業的價值取向,以農業科技創新為支撐,注重農業生產經營全過程、全要素、全周期的健康,實現農產品的安全化、優質化、營養化、功能化,提升現代農業水平,最大限度地滿足城鄉人民對健康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促進健康中國戰略實施,加快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近年來,在脫貧攻堅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健康中國戰略的時代大潮中,健康農業迅速發展,成為新時代現代農業發展的大趨勢。


  “健康農業”的提法緣于2010年10月在希臘古城奧斯匹林召開的是世界遺傳、營養學與健康學委員會學術會議,其主題是“健康農業、健康營養、健康的人”,聚焦人的生活方式、飲食方式變化對人的健康影響。會議認為,在飲食的變化是由于現代農業、農業企業、食品生產體系、氣候變化,以及對城市農業和建筑的需求等因素引起的,而所有這些都是受政府和國內外政策影響的。這次會議后,健康農業進入了各國學界、政界、企業界(特別是農業、食品領域)的視野。


  我國健康農業的試驗探索肇始于黨的十八大之后。2016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衛生健康大會并做重要講話,宣布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并明確了健康中國的五大重點,其中之一是“發展健康產業”。當時的農業部黨組及時傳達貫徹這次大會精神,明確提出要著眼于“大健康”,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人們提供更多放心的健康農產品,為建設健康中國做出貢獻。2016年10月25日,黨中央國務院頒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各地、各行業聞風而動,開始了對健康農業的研究與探索。



  2016年10月18日,安徽省太湖縣舉辦“綠色太湖、生態農業”發展論壇,與會專家呼吁發展健康農業;11月17日,中國農村雜志社與太湖縣人民政府簽署共建健康農業試點縣合作協議,并召開座談會。之后,發展綠色農業、健康農業寫入太湖縣政府工作報告。該縣以推進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建設為抓手,發展健康農業。同年11月5日,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和著名三農專家劉奇等指導下,金寨縣人民政府、安徽省食用菌行業協會、吉林農大食藥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三個單位,聯合舉辦“發展藥用菌產業,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金寨高峰論壇,提出以藥用菌產業精準扶貧和健康農業為抓手,促進脫貧攻堅,打造“中國藥用菌之都”。


  海南省是第一個在省級層面推進健康農業的省份。2019年1月4日,海南省人民政府1號文件印發了《海南省健康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年)》。文件指出,健康農業是新時期海南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現代農業開放發展的重要抓手,要“推動健康農業特色發展”,并提出了發展健康農業的兩大舉措:一是優化健康農業產業結構,二是推動“健康+現代農業”融合發展。


  幾年來,主流媒體、高校、科研院所,對健康農業傾注了極大的熱情。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及時跟進報道健康農業試點情況,營造輿論氛圍。一批高校、科研院所、社會團體相繼續開展了健康農業研究。其中:安徽大學農研院、中國地質大學、福建農科院開展了對健康農業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中國農科院、浙江農科院等單位聚焦農業的營養健康方向進行研究;上海市農經學會、上海農科院立足區域農業發展的戰略層面研究健康農業?!吨袊l展觀察》、《農村工作通訊》、安徽日報等媒體,陸續發表了關于健康農業的相關研究報告。


  在試點示范和理論、輿論的引領下,健康農業呈現由點到面、逐步展開的勢頭。長三角三省一市、山東、廣東、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黑龍江等省市,紛紛開展了健康農業的試驗示范,其中包括生態健康種植、健康養殖、功能農業、綠色田園工程、中醫農業等等。健康農業這種以安全、營養、健康為內在特征的農業新理念、新業態,正放射出光芒四射的活力,成為鄉村振興中的一大亮點。


  2、健康農業的基本特征


  健康農業具有六個基本特征:


  其一,人民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馬克思主義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其中包括身體健康,這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標配,是人全面發展的基本條件。沒有人民的健康,就沒有人民的小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提出樹立“大健康”理念,將健康融入各項民生政策,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這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發展觀在當代中國的發展和創新,也是民族振興、國家強盛的戰略措施。健康農業把促進人的健康作為農業的價值取向,貫徹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價值觀,體現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習近平“大健康”理念在農業領域的生動實踐。


  其二、生態性。健康農業突出生態高值。它立足農業綠色發展,以健康消費需求為導向,注重資源生態保護和循環利用,兼有高產出、高效益與可持續發展的雙重特性。比如,健康農業中的食藥用菌產業,以農業廢棄物為原料,在林下、荒地、山洞或防空洞、廢棄畜禽養殖場等場所,都能種植生產。在脫貧攻堅戰役中,全國490個國家級貧困縣里,80%以上的縣把食藥用菌作為脫貧攻堅的首選產業。陜西省柞水縣在科技部和吉林農大李玉院士團隊的幫扶下,大力發展玉木耳、黑木耳產業,形成了種植、初加工和精深加工、電子商務、休閑旅游產業鏈,全縣農民一半以上的收入來自木耳產業。去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欣然為小木耳點贊:“小木耳,大產業”。近年來,安徽、吉林、浙江、山東一些地方以廢棄桑櫟等干枝為基料,栽培珍稀藥用菌桑黃,每畝地效益至少7萬元。健康農業貫徹了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保護自然環境,造福人民健康,具有高度的生態性、高值性特征。


  其三、功能性。健康農業強化農業多功能開發,以“兩養”(養生、養心)“三生”(生產、生活、生態)為內涵特質,深度開發農業的經濟、社會、政治、生態、文化功能,把它集聚成一個關聯、開放、循環、互促、均衡的綜合系統,源源不斷地釋放現代農業的巨大能量,加強了農業公共產品的供給,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城鄉人民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促進經濟社會均衡發展。革命老區金寨縣抓住建設“中國藥用菌之都”的機遇,大力發展以藥用菌為主的中藥材產業,著力培育百億健康產業,打造“紅綠藍”多彩金寨、養心金寨、長壽之鄉,加快了脫貧攻堅步伐,成為大別山區多功能農業發展的一顆璀璨明珠。實踐證明,健康農業發展越快的地方,農業多功能開發的領域就越廣泛、越深入。


  其四、融合性。健康農業是大農業與大健康高度融合的產物。它以大農業為基礎、大健康為主題,是農業植入健康、健康賦能農業的新型農業形態,具有鮮明的“跨界”融合特征。具體表現是:農業產業向著現代化、快消化和健康化升級;健康產業向著食品和基地化的農業延伸。現在北京同仁堂、江中藥業、茅臺等藥企、食品、酒業等頭部企業,紛紛下沉,到農村建立原料生產基地;而蒙牛、伊利、新希望、匯源果汁等一大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也都進軍食品加工、生物醫藥原料提取等大健康領域。兩大方面軍從相反的起點和終點相對而行,彼此越來越接近、越來越跨界,產業內容越來越相像似,越來越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這兩者優勢互補,相互促進,不斷提升產業融合度,發育為鄉村振興的新產業、新業態。


  其五、創新性。健康農業要求創新現代農業科技,突出科技的集成性和先進性。發展健康農業,必須遵循農業科技規律,確保農產品和食品安全營養健康,它對現代科技的需求,呈現出多元化、領域廣、創新性強、聚合度高的特點。不但要有現代農業科技(如資源與育種技術、種植養殖加工技術、資源節約型技術、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又要有衛生與食品營養科技、中醫藥科學、現代生物科技來支撐,還要重視農業發展戰略趨勢的研究、對科技需求的研究等等。由此可見,健康農業是一場深刻的農業科技革命,科技創新成為了催生健康農業發展的原動力。


  其六、關聯性。一方面,健康農業是大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代表了大農業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健康農業直接關聯農村發展、農民富裕,三者血脈相通,骨肉相連,密不可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蓖七M健康農業,要以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三農思想為指導,準確把握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三者的辯證關系,把健康農業放在三農協調發展、鄉村振興的大格局中,更加注重共同富裕,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統籌兼顧,使三者協調發展,共興共榮,來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以上六個基本特征,需要在發展健康農業過程中深刻認識、準確把握、認真遵循,否則,就有可能跑偏、走歪。



  3、新時代呼喚健康農業


 ?。ㄒ唬┙】缔r業是新時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以石化農業為標志的現代農業,解決了13億中國人的溫飽問題,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石化農業像一把“雙刃劍”,也造成了農業資源承載超限、化學投入品過量使用等一系列弊端,主要表現在:農藥化肥越來越過量使用;農膜殘留,白色污染加??;激素濫用、添加劑過量;土壤污染和酸化,包括土壤重金屬殘留;土壤中的微生物減少,造成土壤貧瘠、板結,甚至出現沙化、鹽堿化現象;地表水污染;在局部地方,呈現出多方面、立體式的農業環境污染。


  發展生態、綠色、健康農業,已成為彌補農業發展短板、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當務之急。為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劉奇等專家學者,大聲疾呼要用“三物思維”改造農業。所謂“三物思維”,就是遵循生物循環的規律,樹立“植物——動物——微生物”相互作用、良性循環的觀念,大力發展長期被忽視的微生物農業,利用微生物的繁殖生產能力,生產人類及動植物所需的安全營養產品,逐步減少大化肥、大農藥的使用,有效解決石化農業的痼疾,重構穩固的自然循環鏈,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人類幸福安康。毋庸置疑,健康農業是農業發展的方向所在、出路所在。


  (二)健康農業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國農業階段性供不應求和供給過剩并存,發展狀況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新一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盡管改革要求很多,但最突出、最重要的就是滿足人們對安全、綠色、放心農產品和食品的強烈需求。現階段消費者購買農產品和食品時,最怕買到不安全、不健康的產品,普遍青睞健康農產品和食品。


  黨中央號召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指明了當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農業結構調整千條萬條,這一條解決不好,就不算成功。所以,必須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主動對接需求側需求,大力發展健康農業,為社會提供安全、優質、健康、營養的農產品和食品,提振人們的消費信心。


 ?。ㄈ┙】缔r業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內容。


  有關研究認為,人類的財富積累已經進入第五階段,前四階段分別為土地、機器、金融、教育,第五階段是康養,消費綠色健康的農產品已成為社會的普遍追求。按照國際經驗,人均GDP過8000美元后,大健康產業的“朝陽時代”接踵而至。我國人均GDP在2015年超過了8000美元,步入了中等發達國家行列。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新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在當前生態環境問題突出、重大疾病呈上升趨勢的情況下,人們更加關注生命健康、關注防病治病。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物健康是健康的源頭。人民要健康,農業必須健康,農業要成為有利于人民健康的產業。農業的健康化程度業已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識,直接關系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必須擺上突出位置。


 ?。ㄋ模┙】缔r業是構建雙循環戰略格局的重要途徑。


  幾千年來,人們夢寐以求的是解決吃飽肚子問題,改革開放后,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特別是去年我國完成了全面脫貧攻堅任務,城鄉消費者對農產品和食品的消費需求在不斷升級,人們普遍要求不僅吃的飽、還要吃得好,把吃的品質放在第一位,追求食物的安全、營養、健康。


  對農產品和食品的消費,正從大眾型向分眾型、小眾型乃至個性化轉化。迅速崛起的以女性、年輕人特別是以Z世代、小鎮青年為主要群體的果蔬及食用快消品消費,更是呈現健康化、品牌化、高端化趨勢。前兩年進口車厘子200元一斤,很多人買起來眼睛眨都不眨,心心念念“車厘子自由”。這一強大內需,必然驅動傳統農業對接高端市場。在當前我國構建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互相促進的大格局背景下,發展健康農業、滿足市場需求越來越重要,成為推動我國農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舉措。



  4、多措并舉推進健康農業


  從政策設計和制度層面看,當前發展健康農業,必須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提高社會認知度。健康農業起步不久,社會認知度低。根深蒂固的傳統農業生產理念、生產方式、生產習慣,更影響制約健康農業發展。發展健康農業,需要全社會形成共識,合力推進。要廣泛深入持續做好宣傳,講好健康農業故事,營造強大的輿論場。應組建國家和地方層面的健康農業研究院,開展健康農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農業類、醫藥類高校應開設相關課程和專題。組織編寫典型案例和培訓教材;把健康農業納入各級黨政干部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和各級鄉村振興培訓。在推進中醫藥知識進課堂時,要強化健康農業元素。


  二要聚集要素投入。發展健康農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統籌集成各類要素,加強培育扶持。針對健康農業管理多頭、分散狀況,政府要加強統籌協調,改變“九龍治水”體制,形成推進合力。各級鄉村振興規劃和涉農部門專項規劃應有健康農業內容,以加強規劃引領。整合資金,加強投入,支持健康農業標準化示范園和產業集聚區,有條件的地方要設立財政專項資金和健康農業發展基金。加強健康農業人才隊伍建設,以人才興產業。高校、職業學校要設置對路專業,借鑒德國雙元制人才培訓模式,培養動手能力強、能經營、會管理的技能型人才。加強科技創新,著力解決健康農業多元、復雜的科技需求(軟件如標準、規程、技術集成、模式提煉等,硬件如多品種、全過程、全產業鏈的設備研發和改進、集成等)。


  三要打造健康農業品牌。要以標準為引領,著力培育區域性、行業性和企業的健康農業品牌,唱響中國特色健康農業。重點開展健康農產品和食品類的研究,制定并實施產品標準、生產規程、儲運包裝標準。要廓清食藥同源產品、藥用菌產品、功能性農產品的內涵,厘清其與一般農產品和食品的關系,改變其名稱五花八門、概念混亂、長期“有品無標”等狀況。結合中醫藥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建設,加強中國特色食藥用菌、食藥同源食品、保健品和化妝品系列品牌的推廣,推動中國藥膳及健康飲食文化走出去,讓中國健康農業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發揮更大作用。


  四要推廣農產品變健康食品。這方面國內外有不少成功經驗。如我國傳統地方小吃大多是當地特色農產品加工后變身健康美食的。河南西華縣逍遙鎮的胡辣湯,主料是當地優質小麥面粉和牛羊肉,近20種輔料中,八角、茴香、肉蔻、木耳等中草藥占了半數,香辣可口又有滋補保健功能。目前全鎮8萬人在各地經營胡辣湯,一年產值6個億。日本很重視漢方藥與膳食結合,將中國的藥膳精髓發揚光大,利用各種食藥同源的菌類和中藥材,研發出各種藥膳,通過超市、藥店售賣進入家庭廚房,提升國民素質。這些經驗都值得借鑒。要組織開展健康膳食的研發,以菌類、中藥材、食藥同源產品等為原料,開發特色藥膳、藥茶、調料、小吃、飲品,推動中藥入美食,推進食藥同源產品進入千家萬戶。安徽淮仁堂藥業提出“養生食堂進萬家”的理念,組織餐飲專家、中醫藥專家和營養學專家,研發上百種藥草茶、調料包、藥膳配方等,線上線下發力,初步探索出了推動健康飲食進社區、進家庭的途徑。


  五要堅持抓點示范。發展健康農業,既不能慢慢騰騰,也不能操之過急。必須把握好節點、節奏,堅持典型示范,樹立標桿,引導發展。應分層次分類型培育典型,重點建設一批健康農業示范縣(區、園),建設一批健康農業主題農場、特色莊園,建設一批健康農業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各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和科技示范園,要開展健康農業示范,國家有關部門應指導各自的鄉村振興聯系地區建設健康農業示范區和示范基地。近年來,安徽省衛健、農業、市場監管等部門合作推進“十大皖藥”示范基地建設富有成效。全省十大皖藥基地的藥農,年人均收入1萬元以上,藥用菌基地的農戶人均收入高達三、五萬元。


  六要注重協調發展。健康農業是鄉村振興大戰役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需要統籌協調它與農民、農村的關系,防止出現孰輕孰重、顧此失彼。比如,發展休閑和養生農業,必須重視與鄉村建設行動結合、與農民增收結合、與歷史傳承和文化遺產保護結合,在保護中傳承發展。黃山市木梨硔村有400年歷史,被譽為“黃山最美高山村落,隱匿在云海竹林深處的天上人間”。在城市化大潮洶涌而來時,木梨硔村不可避免地凋敝了。如何保護古徽州這一珍貴遺存?湖南理工大學楊春蕾通過深入考察,寫出研究報告,提出“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引進資本、建設古村落生態博物館”的建議,希望古村改造要做到“六留”(留空間、留綠色、留古風、留文化、留村魂、留村民),原汁原味就地保護,讓資源變資產,讓村民變股民,以文旅興村莊、用產業富村民。這些建議體現了三農的整體觀、鄉村振興的大局觀,兼顧了各方利益,得到了領導和專家的好評。這對各地做好古村落保護、發展以休閑養生為特色的健康農業,具有借鑒意義。


 
標簽: 健康農業

本文標題: 健康農業——新時代農業發展新方向

本文鏈接: http://www.china7501.com/quote/show-5764.html (轉載時請保留)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之用。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400-180-1090),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關于本網站所有圖片以及內容頁面中的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陸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
 

二維碼

掃掃二維碼用手機關注本條新聞報道也可關注本站官方微信公眾號:"gujianchina",每日獲得最前沿資訊,熱點產品深度分析!
 

 
0相關評論

 
最新文章
推薦圖文
點擊排行
項目策劃
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聯系方式 網站地圖| 網站XML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留言反饋 | 違規舉報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國-文化建筑行業互聯網創新平臺 | 中國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設計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訓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國

版權所有:古建家園 浙ICP備16015840號-3 浙公網安備33010602010467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園 All Rights Reserved

  • 項目工程

  • 數字建筑

  • 廣告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常市| 平乡县| 聂荣县| 万源市| 东港市| 沈阳市| 陈巴尔虎旗| 瓦房店市| 东阿县| 东乡县| 富裕县| 封丘县| 墨脱县| 东阳市| 民权县| 兖州市| 朝阳区| 寻甸| 收藏| 南溪县| 澄江县| 濮阳市| 罗城| 荆门市| 突泉县| 开平市| 河北省| 绥滨县| 远安县| 襄樊市| 田阳县| 历史| 乃东县| 剑阁县| 灵石县| 龙井市| 乌兰浩特市| 南通市| 会理县| 庆云县| 张家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