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觀光到旅居,從“多走多看”到“長時間呆在一個地方”,這就是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城市人開始尋找精神家園——“第二居所”。
“第二居所”區別于在城市,以工作、日常居住為主的“第一居所”,指在鄉下、郊區或風景區的另一套住宅,用作假日養生度假。
“第二居所”迎合了人文空間的需求,滿足了人們鄉土情結的精神追求,也讓不少房地產開發商、農莊主、民宿主嗅到了商機。
為什么要發展“第二居所”?
其實,鄉村旅居、第二居所并不是新概念。從古至今,在每個人的心底深處,都有一份與大自然親近的渴望。
首先,古代中國帝王就有“第二居所”的先例。驪山、承德避暑山莊等古代帝王在京城以外的行宮,就是現代人口中的“第二居所”。皇帝們在紫禁城內住久了,萬墻之隔,心向田園,特別是夏天酷暑難耐,于是就會選擇郊區適宜的地址修建行宮、或者到氣候溫度宜人的地方避暑度假,比如承德避暑山莊就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第二居所”。
其二,中國人骨子里的鄉土情結也是“第二居所”被熱捧的原因。在這個不斷被擁堵、喧囂、灰霾肆掠著城市里,人們對尋找依山傍水的“第二居所”的需求更加迫切。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不僅是反映了城里人向往的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鄉村情懷和鄉愁情結。
其三,自古以來,中國鄉村就攜帶著中華文明的基因,其獨特的生活方式,是最寶貴的旅游資源。這里面濃厚的文化、歷史、宗教、家族等因素環環相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鄉村文化,也促成了最吸引人的旅游資源。
正是上述種種原因,共同推動了“第二居所”的發展,在彌補第一居所的居住遺憾或不足的同時,延伸了生活空間,滿足了人們的鄉土情懷。

農莊、民宿怎樣打造“第二居所”?
人們的這種鄉土情懷被房產開發商捕捉到,于是,有山有水的郊外生態別墅、海南養老房產開始風生水起。然而這種孤零零的房產并不算是完整的“第二居所”。
第二居所賣的不是房子,不是農莊,不是民宿,甚至,也不是村野美景,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是敬畏、共建、投身村野,懂得享受村野的養樂生活。而沒有配套設施,怎么打造“第二居所”!
這也就是參見莊主一直強調的,農莊、民宿應該強化周邊配套設施,打造場景營銷,以農莊或民宿為基礎的,打造囊括了部落酒店、濱水美鎮、村野觀光、鄉情養老、減齡養療等多業態混合構成的村野生態公社。這是其一。
其二,第二居所位置不能過于偏僻,一般位于距大中城市1-2小時車程、毗鄰風景名勝區的鄉村腹地為佳,打造的是“5+2”休閑時光的世外桃源和人的精神家園。
其三,農莊、民宿在打造“第二居所”概念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給人以自由空間,使工作中的緊張情緒得到最大的釋放,其訴求便是差異化、人本化、異質化,甚至是高端化和定制化,以異質化的旅游體驗為最高追求。
其四,鄉村旅居的定位必須是生活區,其首先關注的應是生活質量,強化生活功能,弱化生產功能。歐美的鄉村發展史已經證明,莊園、農莊就應該是中高端人士度假的地方,定位就是養心、養生、養老的地方。
還有一點需要特別關注的,拋開鄉郊別墅的高端人群不說,誰才是農莊、民宿“第二居所”的主力軍?答案是城市中產、新貴中的年輕人。
對于第二居所的客戶定位,不少民宿主、農莊主普遍會針對一些中年客戶群體,他們收入高,閱歷廣,事業成功,子女已經獨立。
但是,不要忽略了,什么樣的客戶最需要第二居所?恰恰是年輕人!他們是最希望體驗另一種生活狀態,并愿意為此埋單!他們對目前的生活抗性最大,生活負擔最大,工作壓力最大,有了小孩子后,一到周末就思索著去哪兒找風景。
這部分青年客戶也許暫時買不起鄉郊的別墅,但恰恰是各類民宿、農莊的座上賓。(文/參見莊主ID:cjzz360)